阅读理解:开发智力的训练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费明富
阅读演示场
理解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力的强弱固然受到个人遗传因素的制约,但它更是人们后天接受教育、选择学习方式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散文阅读需要理解力,但它也能增强理解力。要想增强理解力,就必须选择积极的阅读方式。浏览是阅读方式,精读也是阅读方式,前者对很多读者来说只是认认字,储存下来的信息很少。后者完全不同,它能让我们走进作品的世界中去,感受它的丰富、独特与深刻,得到更多的信息,受到更多的刺激,做出更积极的反应,我们的大脑也就会更加灵敏聪慧。
那么作为高中生,我们怎样精读理解一篇文章呢?概括说来,就是“逐段阅读,随机整合;前钩后连,互为阐释”。
下面我们利用旅美作家喻丽清的《象脚花瓶》为例,演示一下这一原则的应用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启迪。
文章开头就说:“啊,真是静得太好。”总写感受,第⑵段补写此感受产生的背景,两段随机整合为:一个人走在博物馆里那种静真是太好了。一层意思,两段表达,且都是独句段,可推想(为后文所证实?)作者心情的沉重。假如有经验的话,通常行文都是先写事件的过程,再写结果感受,而这里是先写结果感受,类似倒叙手法,起笔突兀,强调之意鲜明。至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这又似成了一种悬念牵着你的视线,引领你去阅读。
第⑶段说:静能让人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
第⑷段说:静能让人少一些嚣张,多一些冲淡。
第⑸段说:静能让人超越现实,成为历史的人。
第⑹段说:静能让人体会到可怜的和平的寂寞。(你能明白“可怜”是怎么理解得来的吗?)
第⑺段开头说“信步来到史诺猎品陈列室”,交代参观地点的变化。我们可以抓住它,认为文意有了转化。其前文字就要随机整合,这时我们会更清楚地感受⑴至⑹段是一个完整的扩展组织(有被扩展句和扩展句有机组成的规范文段)。而第⑺段以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史诺猎品陈列室尽是动物尸骨标本,作者的心情是惊异。
第⑻段是一个问句,是问史诺,也是自问。
第⑼段讲述了一位日本艺术家为自己做木雕标本,不肯也不会把自己的尸骨做成标本的故事。
第⑽段说:“嘘,让亡者安息吧。我带你去看一只花瓶。”分明是一个过渡句。在此我们就要随机对⑻⑼⑽进行整合。这样我们思维对象更明确,待思考的问题也单纯,自然其难度也会降低。那么这三段是什么关系呢?请暂且思考。
第⑾段是对第⑽的部分语意的重复,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使用独词句(“一只真的象脚做”是“花瓶”的定语,整个句子没有所谓的谓语,这样的句子称为独词句,一般表达比较强烈的感情)若有经验的话,读至于此,就知后文是对它的扩展。
第⑿⒀段讲述大象母子被虐杀。
第⒁段讲母象被做成非洲象标本,小象被割下象脚。
第⒂段,从其“就是”可知它是对前文的总结,又一个扩展组织写成功了。
第⒃段,表现了作者不敢相信又不能不相信的沉痛和无奈,自然引出第⒄段。
第⒄段,“那个人”再也不想成为什么名狩猎家了,他在遗嘱中指定要把“象脚花瓶”捐给博物馆。
第⒅段又独句成段,“静得多好,叫人心上带点儿微疼”,为什么“心上带点儿微疼”还说“静得多好”呢?
第⒆段作者说:“因为在一片极静当中,我们的良心就要听见无数的亡魂来诉说他们的故事了,而那些故事,是要追索我们感情的债的!”整合⒄⒅⒆,能知“心上带点儿微疼”还说“静得多好”的原因吗?
读完全文,我们还得前钩后连,如第⑶段说“人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后文,这“影响”已经到了何种程度?第⑷段说“少一些嚣张”,结合后文,这“嚣张”具体指向什么?史诺猎品陈列室这一“面”和大象母子这一“点”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大象母子的惨死和“无数的亡魂”的交相印证会让我们的灵魂承受怎样的拷问?开头“啊,真是静得太好”和结尾“啊,静得多好”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会完全一样?
这样的阅读才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信息,受到更多的感动,自然也能培养我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让我们饶有兴致地去读,去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阅读训练营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1-4题。
象脚花瓶
喻丽清
啊,真是静得太好。
一个人,走在淡季的博物馆里。
静得这样美,使我仿佛能够“看见”我的每一举步都在推动身边的空气,造成一种透明无声的流动。
静得这样美,使我想及孤独的好处:它总不会使你过分嚣张。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大喜大怒大哀大乐都不至于了,所有的情绪都似乎冲淡成互容的境地,因而哀愁亦微带着喜悦,快乐亦略有忧郁。
静得这样――有一种和平的寂寞,温柔地在身心里荡漾开来;烫过了的日本米酒的滋味,净白温热,盛在精细的小瓷杯里,独自对抗着屋外的风雪与粗砾;那样脆、那样弱、那样禁不起的――美。
“在群众中,你生活于当时的时代。在孤独中,你生活于所有的时代。”那种滋味,只有静中才能明白。
信步来到史诺猎品陈列室。大象、狮、虎、糜和犀牛。史诺先生是“五大”名狩猎家之一,专门“枪杀”巨型动物。每一个标本旁边都有他手持猎枪与动物尸身的合照。有人会对“死亡的游戏”这样着迷,真叫人吃惊。
不知道史诺先生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尸身也做成一具标本?
日本有过一位艺术家,生前曾刻好一具木雕,跟他本人一模一样,只有头发与指甲的部分是等他死后,请人另“栽”上去的。是的,那木雕上的头发和指甲是“真”的。然而如果你问我:“真”的是“活”的吗?我却答不上来。
嘘,让亡者安息吧。我带你去看一只花瓶。
一只真的象脚做的花瓶。
以前有一个人,他本来也可以成为狩猎名家的。可是,有一次他打了一头疑心的大笨象。那只象,是头软心肠的母象。它不能奔躲出枪程之外,完全不是因为它跑不快,而是因为它的小象不能跑快。那个人后来只要一闭上眼,还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沙尘滚滚之中两只象――一大一小――拼命地跑着。大的顾着小的,小的哀哀惊呼。枪声响起,老象山崩一样即将倒下,那只小的……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快跑,快跑,不要管我,不要停下……他仿佛听见母象力竭声嘶的叮咛……
他做梦也不曾想到,那小小的象影,在一片黄尘里竟掉过头来又回到它母亲的身边。母象终于轰然倒下来了,尘土落尽处,母象的尸身恰恰压在小象的身上。
母象,做成了一个美丽的非洲象标本。小象是不堪造就了。他悄悄割下了一只小象的象脚。
就是这一只可以插上鲜花的象脚花瓶。
当然它是真的,看看那几个脚趾甲,看那粗粗的蚊蚊的灰皮,是真的活过的一只小象。
那个人,他后来再也不在乎能否成为“名”狩猎家了。据说,他死后,家人散尽了他的一切收藏,唯独这只象脚花瓶,他在遗嘱中指定了要捐给博物馆。
啊,静得多好,叫人心上带点儿微疼。
我渐渐了解,为什么外面必须是个车马喧嚷的世界,为什么要有鸟鸣犬吠采划破松竹的清寂――因为在一片极静当中,我们的良心就要听见无数的亡魂来诉说他们的故事了,而那些故事,是要追索我们感情的债的!
(选自祝勇编《台湾百年散文大系》,有改动)
1.文章开头就说:“啊,真是静得太好。”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概括其中缘由。
2.第⑻段画线句和其后一段文字是什么关系?试对这种关系及其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3.第⑿⒀段作者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4.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⒅段画线句的理解。
《象脚花瓶》答案
1.静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静能让人们感受到独处的好处――多一些冲淡平和,少一些嚣张残忍;静能让人们得以反思自己过往的一切。
2.它们是一种一问一答的设问关系。作者借用艺术家为自己作木雕“标本”等待死后才请人“栽”上指甲和头发的故事,含蓄地回答了“不知道史诺先生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尸身也做成一具标本?”这一尖锐问题,这样写深刻揭示人们珍爱自己生命却无视其他生命甚而残忍对待其他生命的荒谬,极具讽刺效果。
3.作者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讲述了大象母子被残杀的故事。这样写具体地揭示了“一只真的象脚做的花瓶”的血腥,暴露人性的残忍;同时让“真的象脚”和供人们欣赏的花瓶构成巨大的反差,揭示人们畸形的审美心理,深化文章主旨。
4.静让人看清了自己的过去,觉察到自己的荒谬,产生了一种自责(或自我否定)的心理,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对待自然生命应该珍视,应存敬畏之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2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