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解“小阅读”的重要信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帮源

  理解重要概念、关键词语、句子等重要信息,是高考语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考查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考查某个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参考卷第10题:联系上下文,简要说明最后一段中“这样的思路”指什么。(2)要求解释某个词语的内涵。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0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3)考查理解画线句的含义。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参考卷第11题: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大‘道’是树,是树根”的含义。解答时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信息的含义,全面概括信息,不遗漏重点,可从以下四步着手。
  一、明确词句所处位置
  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要理解文中的重要信息,先要明确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就要结合它领起或总结的范围作答;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则要根据它承上和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如2010年温州市“二模”卷第10题:请写出第二段画线句子中“得到最新的科学印证”的内容。回答问题前,我们不妨先看看画线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论,绝不止物质世界。古人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物质世界称为“地”,还有一个无形的世界被叫做“天”,连接这个无形和有形世界的则是“人”。人,一方面要“通神明之德”,与无形的世界相应;另一方面要“类万物之情”,与有形的世界、与所有的山川和生灵相通。这些古老的宇宙观在量子力学和天体物理学里得到最新的科学印证。……
  从结构上看,画线句是归纳上文内容的总结句。因此,细看上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得到最新的科学印证”的内容是古人的宇宙观中对“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的看法,也就是“除了有形物质世界外,还有无形的世界存在”。
  二、分析文段、句子的层次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还需要分析其所在文段的层次,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而对一些复杂的句子,有时候也要分析它们的层次方能理解其含义。一般来说,找准文段或复句的第一层次可以明确句子的基本含义,再结合第二层次甚至第三层次的重要信息,就能进行全面概括了。
  以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参考卷第11题为例,要理解画线句“大‘道’是树,是树根”的含义,首先要弄清楚它所在文段的层次结构。
  具体的事物生生灭灭,“道”却永存。具体万物好比树叶,都有萌芽、生长、发育、枯萎、凋落,但大“道”是树,是树根,是看不见的、永远的与无限的大树。
  这段话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具体的事物”与“大道”的对比;第二层次则是以树叶、树和树根为比喻,具体阐述“具体的事物”与“道”的区别。所以根据第一层次,再结合第二层次中大道“是看不见的、永远的与无限的大树”,就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画线句作比较全面的诠释:①“道”不会生生灭灭,它是永存的;②“道”看不见却无处不在。
  三、找寻解释性词句
  除了明确所处位置、分析句子和文段的结构,还可以通过在上下文中寻找与题中的词、句、概念相对应的、起解释作用的词句来理解它们的含义。
  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参考卷第10题,要求“联系上下文,简要说明最后一段中‘这样的思路’指什么”。文章共八段。
  ①(略)
  ②这个说法或许会引起困惑,因为老子时期国人还不怎么讲世界或宇宙。没有关系,在老子这里,叫天地或万物万象也行。
  ③当然,“道”这个词并非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视“道”为价值之至尊。而老子还有庄子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这是他们的独特思路。
  ④⑤⑥⑦(略)
  ⑧这样的思路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没有“道”这样一个驱动程序的存在,“无”与“有”,“天”与“地”与“人”,是永远也不会自行激活的。“无”是永远不会变成“有”的,“有”也是永远不会变成“无”,也就是没有这个“有”与“无”的区别的了,从而既不存在“有”也不存在“无”了。
  浏览全文,“这样的思路”是文章最后一段的首句,显然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我们自然将目光锁定在前面的内容上。
  段落①提出“道”是什么;段落②③通过各种对“道”的看法的对比,突出老子、庄子对“道”的独特理解――“而老子还有庄子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段落④⑤⑥⑦则分述老子、庄子对“道”如此理解的原因。
  很显然,“而老子还有庄子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这是他们的独特思路”这一句明确照应了“这样的思路”,所以答案可以概括为: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
  四、套用句式,筛选内容
  解释重要概念的含义时,还可以套用下定义的句式来筛选内容。
  解答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准备。
  一是句式准备,拟写的句子必须是一个单句,格式大体是:××是……的××。
  二是内容准备,从文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填入。这就要结合单句的句子成分进行选择。因为填入的成分是一组定语,而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②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同学们可以依据这一规律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
  如2009年台州市“二模”卷第11题:请结合专家在研究“西南文字”时所取得的成果,给“西南文字”下一个定义。文中涉及“西南文字”内容解说的,主要是第6段和第7段。
  逐渐达成一项共识是,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由一个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创造的,这些人当时在这些地区开采金属――这附近有欧洲最大的铜矿――但几个世纪后他们便消失了。一些科学家提出,创造这些文字的人是另一个罗马帝国之前的部落,可能是科尼奥部落,甚至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凯尔特人。
  破译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字迹并不标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语字母,因为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根据多项定语排列规则,我们可从这两段中筛选出以下有效信息:
  ①“西南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②由塔特西安斯部落、科尼奥部落或凯尔特人中的某一个部落创造的;③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语字母。
  再结合散落在文章其他段落的一些重要信息,我们不难得出答案:“西南文字”是2500至2800年前的某一部落创造的、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语字母的、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书面语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4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