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新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吟秋

  [摘 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其专业并非计算机,但在工作中需要使用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及软件包,因此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应该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学
  会办公软件及常用工具软件使用技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识别、整理和创造性使有的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基础 课程定位 职业核心能力 信息素养
  
  一、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挑战
  
  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各行业的工作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要求高职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计算机与本专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前几年与本科趋同,近年与中职趋同,出现高职不“高”、职业不“职”的现象。针对以上情况,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应如何定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探索。
  
  二、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
  
  (一)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不是专业,仅仅是一种工具。
  (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将从事不同种类的工作,课堂上引用的实例应该是不同专业学生都能够接受的。
  (三)学生用在计算机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不太可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四)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和使用的软件工具有很大差异。“计算机基础”课是高等教育本科和高职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方法;办公软件的应用;信息检索与交流;常用工具软件使用技术。因此,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定位是:了解计算机系统、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方法,能够熟练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概括来说。其课程定位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 能力,是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领域。按照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制定的试行标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8项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直接支持核心职业能力中的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能力的培养。通过采用适用的教学方法。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际交流等能力的培养融人课程教学中,使“计算机基础”课成为支撑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载体。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要求以文字、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定位数据和音像等多种媒体为基础,即计算机及网络通信等技术为手段,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在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设计合理、有效、适当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融人其他7项能力的培养要求,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如做一个某公司更新办公家具的方案。学生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用办公软件做一个调查表。调查每位员工喜欢的办公家具的款式、颜色,最后用计算机统计出多数员工喜欢的款式和颜色;在Intemet网上进行信息检索、查询,了解当前办公家具市场的情况;与制造办公家具的公司或厂家联系,进行招标,在本公司老板规定的价格范围内,确定中标的企业;最后撰写并提交方案报告。通过以上作业可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让学生以职业的观点对待任务,不仅让学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信息检索,而且知道用什么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