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演示实验学生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中,学生按“听课→练习→复习→备考”的流程学,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过程,其效果是学生会应试而没得到发展。为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演示实验学生化,体现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了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总之,传统的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在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大都是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轻知识形成过程重结论,得到结论后就强化训练,学生按“听课→练习→复习→备考”的流程学,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过程,其效果是学生会应试而没得到发展。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为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演示实验学生化,体现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学生,注重展示科学的思维过程。特别注意实验设计过程;仪器使用过程;现象展示过程;数据得出过程;概念形成过程;公式推导过程;结论得出过程;解题思路寻找过程;物理模型的构建过程。教学中不要轻易将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索、去发现,将面向结论的学习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
  如:教材《曲线运动》这章《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本人这样处理的:
  在讲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悟出物体未获得所需大小的向心力时不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质疑:质量为m的物体以角速度ω做半径r的匀速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究竟多大?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
  2.科学猜想,思维发散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不是无根据的幻想,是有客观根据的。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检验。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应该放弃,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出:F向与m、ω、r可能有关系。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用投录仪映出思考题:
  (1)F向可能与那么多因素有关,怎样研究?
  (2)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需观察、记录什么?
  (3)列出实验原理、所用的器材和具体步骤。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经过讨论,确定利用课本P93演示实验提供的装置进行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F向确实与m、ω、r有关,并讲明进一步精确的实验得出F向∝m rω2,即F向=m rω2。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总结出结论,与传统教学中的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知结果来归纳结论,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6.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7.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教师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这也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为造福人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应进行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还要注意阶段性和层次性,教师要明白学生的领悟是一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渗透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同内容的渗透是螺旋递进的,不能一步到位。
  如:《摩擦力》的课堂教学中,可设计出:
  [实验1]张开手,在自己的桌面上用力推过。――让“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滑动方向相反”的体验与认识直接在大脑中产生。
  [实验2]增大手对桌面的压力让手在桌面上推过。――亲自体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3]一只手拉书在桌面上滑过,然后用另一只手紧压在书上,再拉着书前进。――进一步积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的感性材料。
  [实验4]用手轻轻地分别在桌面上、报纸上滑过。――积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的感性认识。
  [实验5]把一本书倾斜成角度不大的斜面,把一支截面为圆形的笔分别横放、沿斜坡放在书上,并轻轻往下一推,观察笔的运动。――让学生发现“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教学所设计的实验要易操作、效果明显,让学生形象地学、在成功中学,应注意让学生学得轻松,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化解对要学的知识在认知上的困难。却不可把实验设计得过于复杂,使实验本身还给学生带来新的认知、操作上的障碍。
  总之,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的教学脱离具体的物理过程、物理知识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忽视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和研究,物理教学不仅会显得单调、枯燥,它排拆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的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现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现代教育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做合一”,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从而使“教学做”在“做”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使学生的眼、手、脑、耳、鼻等有机结合。同时,实验还可以创造一种学生互相交流、合作、研究的愉悦气氛,使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便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3]朱幕菊.走进新课堂[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4]冯忠.中学物理[P].哈尔滨师范大学,2002,(4).
  
  作者简介:黄献习(1972- ),男,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