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模式下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文娟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尖端科学之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和创新精神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别是善于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笔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提出一种口号:合作学习,共赢高考。下面将在新课堂模式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改变传统座位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班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不少独生子女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独来独往、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就成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共同去探讨知识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目前,大多数的课堂组织形式都是每个学生一张桌子,相互之间比较分散,前后学生无法沟通,不利于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知识交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相邻的四人或八人组成一个紧密学习小组,面对面地对坐,并根据知识互补的原则进行学习组合,把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素质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进行互帮互学,共同探究和讨论。这种多层次学生的紧密组合,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人际沟通和分工合作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得到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和互相启发的效果,从而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到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共同分亨知识信息和学习成果的团队精神的目的。从交流的范围看,交流不局限于小组内部,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的联系,还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质疑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等。教师可以蹲点小组共同讨论进程,也可以巡视了解、协调各小组讨论的情况。讨论结束后,可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交流,再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从而培养学生民主参与、协商合作的精神和行为习惯。这种灵活的座位形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改变课堂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要给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辩论的机会,必须有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要有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不允许学生有“出轨”言行,这种教师的强权思想压抑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探讨,教师应以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发散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要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探究过程和论证结果的机会,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科学地坚持己见但又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习惯,使他们认识“不辩不明,不辩不清”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合作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抛出这样一系列问题:苔藓喜欢生长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如果我们在一般的盆栽花卉土壤上种一些苔藓植物,对花卉生长有没有好处?为什么?每个成员每个小组经过思考都会亮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不要轻易评论谁是谁非,而是要肯定双方见解中的客观和合理的成分,赞扬学生积极参与辩论、热心求知的精神。教师若能创设这样的一个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那么学生就会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勇于探索,积极开展辩论,并在辩论中善于合作,排除疑点,理清思路,共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
三、改变作业布置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是学习完新的知识后将习题布置下去,让学生去单打独斗独立完成。现在教师可以预先将一节或一章的学习内容分成若干项,让不同的学习小组承担其中的某一个小课题,再让学生带着本小组的课题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观察实验,调查访问。之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各小组长走上讲台对本组承担的研究课题作成果阐述,其他同学在倾听中可以提出质疑和否定,并可以进行补充说明或解答。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有什么特征性生物?各种类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将这些问题分派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去探究解答。以上学习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缺少了哪一个成员的努力都不可能迅速圆满地完成任务。分工合作真的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逐步地养成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协作的意识,学会在合作中求得真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学生的参与性强,能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提高动手实践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实验,处处给学生创新的示范作用,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成功的实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民主参与、协商合作的精神。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实验,如以盐粒观察草履虫的应激反应,植物是否对盐的颗粒也有反应呢?我鼓励学生用花做实验,过了一段时间,有的小组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们养的花开花时间延长了,也有的小组垂头丧气地说他们的花不但没长好反而枯萎了。为什么呢?能否救活刚萎缩的花呢?用清水试试看,结果花救活了。至于它成活的原理是什么?进一步鼓励学生要学好生物,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物现象,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有的小组提出(1)污染十分严重的水中是否有生物生存?怎样的生物可以生存?(2)吃人的“树”是否是动物等等问题。通过创设的实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处于开放探索状态,在共同协作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五、改变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科学研究中的合作精神、团队观念比个人的勇敢精神更重要。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是一个人所能单独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科学家合作努力的结果。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一种重要方法。改变以往对学生个人表现、成绩的评价,如对小组自主学习及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整个小组完成情况好的,给小组加分。 对小组交流情况进行评价:整个小组讨论激烈并能很好解决问题的,给小组加分。对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对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展示的,给小组加分。对当堂达标情况进行评价:对能按时限时完成、做题准确率高的小组进行加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相互协作,团结奋斗的精神,这样学生在讨论某一个问题时,就能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共同撰写探究结果,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学习书本知识、探索科学奥秘,有了这种合作精神。将会使学生的潜力与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集体探究或辩论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加强学生在求知中的团结与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物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新课堂模式必备的条件。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善于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创设轻松愉快、平等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努力挖掘学生的心智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