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一节好课必备的几个条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课的好坏。课的好环,是通过上课这一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反映出来的。老师这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必须具备条件有哪些?我也来浅析自己的看法。
1.要有完整的教案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完整的教案就好象建筑师的施工图纸。切实可行的教案是上好一节课的首要环节。所以备课者要求清晰完整地构思自己的授课方案,本节课的知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是什么?该节必备的预备知识有哪些?课堂上准备实施的哪些教学活动?该节将采取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课堂上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怎样引导学生会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信念锻炼学生的毅力?如何突出重点、掌握关键、突破难点?就连课堂上什么时候讲什么、写什么、板书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做什么练习?该准备些什么工具,做什么实验?采用什么形式进行课堂小结?布置哪些课后作业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且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实践告诉我们,课前没有经过充分认真细致慎密的备课,授课时没有完整的教案就等于建筑师没有了施工图纸而盲目施工,这样是谈不上要能够上好一节课的。因此有否完整的教案应作为评价一节课的好环的首要条件和先决因素。
2.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堂课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是不是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这里指的是既包括素质教育要求的总目标,又包括本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就是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观。一堂好课,应该是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些教学目标来进行。确定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目标,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教学目标决不是在于你在教案上写得多么好,而是在于你在课堂去实现教学目标有多少。如何在课堂通过教学活动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呢? 第一,不断强化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外部的教学目标只有在认知主体内部形成目标意识,变成主体的自觉需要,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师教学心中有数,学生学习心中有底。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路子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种“规定性”,这些规定实际上是教好教材的必要条件。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在“用中学”,即通过听、想、说、记、练、写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训练意识 ,积极适应教材的规定性,才能主动地进行课堂训练,把握好达标的关键环节。如果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淡薄 ,即使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第二、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有了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就能有的放矢。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训练中担任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根据目标正确导向。 第三、根据课时目标,把握好训练的进程。老师在课堂上要切合实际把握好训练内容的难易度指导学生的训练方法,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掌握好训练的“火候”,把握好训练的进程,确保训练的高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各项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正确和难易适度
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内容来实现的。首先,内容正确是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教材的安排上,既注意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又顾及了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内容正确,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其次,教学内容的难易适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新课改是目前国内教学改革的一个总的发展趋势。我们广西也将在2011年秋季学期进入新课改。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教材编得越来越简单,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老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因。但是,过难的教学内容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教学内容不论过难还是过于简单,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只有结合你所教学生的整体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备课中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所以备课不光是老师备教材,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
4.能够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教学目标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成生动、活泼、教学高效局面。课堂教学中若不能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往往使确的教学目的不能如愿实现,甚至有时会事倍功半。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尽相同的,要完成不同的任务,所以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怎样才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呢?第一、在选择教法之前,要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因为即使在同一学科中,各部分的教材内容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往往有难有易,有深有浅,这就必须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来选择。一般来说,年级越低,在一节课中越需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长时间地运用一种方法,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退,降低学习效果。同时,在选择教法时还要考虑到各个班级的发展水平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班级特点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就要有所不同。第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教师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并不排斥教师的创造性,而是以教师的创造性为先决条件的。教师应凭借自己的长处,更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会使枪的使枪,会使棒的使棒,可不拘一格。总之,教法的选择,要因文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不能搞千篇一律,一刀切。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整个教学活动就成了一潭死水,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了。
5.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艺术
教师讲课,语言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精确的科学性、巧妙的启发性,还应有逼真的形象和高雅的趣味性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艺术。老师通过语言不单单是给学生传授的是知识,通过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更多的是传达给学生人生哲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通过老师的言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信心。新课改形式的教学要求老师少讲,这并不是否定老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而是对老师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语言表达在课堂上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老师幽默、精炼语言表达是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
6.师生在课堂上都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不可能只靠教师或学生某一方面来实现,教师和学生必须都处在积极的活动之中。教师在课堂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口沫横飞,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一个人在那里唱独角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即使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再高,对所讲的内容再熟练,这样的课,也不会是一节好课。因为课堂气氛的优劣,不能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的自身活动,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积极性代替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教师的教,既能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即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题作用。再说,课堂教学如果只有一方面的积极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那么这个积极性也很难持久。课堂上只有保持两方面积极向上的情绪,欢欣的学习氛围,才能在教学中“教学相长”,促进课堂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7.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教学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我国古代教育家中,早就有许多人有注意到了,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从长远的意义来讲,如果在教学中只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发展学生的智力。类如旧时的“八股”法,就无法与现实工作和要求相适应,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儿”。那无异是要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罢了。所以,教师在平时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否则,将会阻碍学生知识的增长。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学生智力比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但是,学生智力水平是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一个无知的人,不可想象他能有很高的智力发展水平。当然,这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智力水平就会一定随之而行到提高。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它与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掌握知识的方法等都有关。要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心人。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必将加速对知识的掌握同,并提高所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8.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在思想性,做到教书育人
在学校里,教学是教育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并不等于说完成了传授知识的任务,教育目的的也就自然达到了。同是一本教材,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人来教,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是会不尽相同的。其原因除了教育者自身思想水平的不同外,也由于教材内在思想性的挖掘深度的不同。教育目的不仅包括传授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方面的目的,也应包括思想教育方面的目的。只注意传授知识、技能而忽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的。在教学中,只有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四有”人才。这一点,我国建国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是得到世界公认的。当然,通过教学对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贴政治标签或牵强附会,而是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新一代。
9.课堂必须组织得好
课堂组织得好,是使教学计划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教学过程的整个课的进程,要有高度的计划性。开头,结尾要精彩。什么时候讲什么,什么时候演示。中间过渡要自然流畅,有展有收。什么时候板书、板书在什么位置,板书要生动、形象、直观性强;含蓄精当,启发性强;美观和谐,审美性强。照应到讲授与板书的动静结合,引发与出示的虚实结合。什么时候练,练些什么内容,要练不单调,有起有伏等等。诸如此类,都应该安排得非常妥当。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防止和克服不良现象的发生,随时注意组织教学的工作,而且进行得很机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止教育者本身“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责骂、讽刺、挖苦和艺谑的组织教学法都是受教育者不能接受的,是不可取的。学生虽然伤心或不愿顶撞,但在他们心目中都会成一种“这个教师真无能,欠修养、品质恶劣、尽管他有学问但他可畏可恶不可敬,不值得跟他学”等等不良逆反心理,有时甚至迁怒、转嫁于他人。组织得好还表现在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不浪费一分钟。
整个教学过程只有进行得井井有条,秩序良好,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实现,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
10.教师在课堂上能为人师表
汉代的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楷模也”。这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切行为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学生最严格的监督,并作为一个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的魅力,在某种程度意义上讲,是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为人师表。教师的每一言行举止都是向学生发出的一个号召。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教师走进课堂就是一本现身说法的话教材。他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的学生终身都在摹仿教师的言行。更主要的是直接影响到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稳重、沉着、和蔼、慈祥的微笑;生动、有趣而又亲切的话语,都会使学生心理上获得一种踏实、可敬、可爱又可取的潜意识。相反地,若教师在课堂上是一副法官式的脸谱或者一副机器人的模样。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就会相对减低。再如,若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课前未认真备课,对待科学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堂上语言不精炼、组织教学的语言庸俗,不遵守作息时间、板书不工整、讲课精神状态不佳、着装不整洁、发型特殊、奇装异服等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大学里我有一位叫谢登斌的教师,他上课从来都不带课本和讲义,可是他记忆力很好,能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在哪一页第几行,不同习题的页码、行款都毫无差错地点出,教学进程又井井有条,真是不带教案有教案,同学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他的课大家都听得特别认真,学习效果也特别好。话须回头,显然象这样的教师极少,但至少他给学生以认真的态度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来稿日期:2010-07-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