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牛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卜文国

  文本教材学习内容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语言素材表达主题思想,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内容。笔者在近几年的《牛津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够体现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其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如下的策略:(1)记忆精彩语句,充实写作内容;(2)注重语篇理解,培养写作思维;(3)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写作素材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记忆精彩语句,充实写作内容
  英语写作是在一定的词汇短语组合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组合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能够根据文本的内容予以理解记忆,以此来充实写作内容。文本中的精彩语句则为学生充实写作内容提供了帮助。笔者以为,记忆精彩语句,充实写作内容,主要体现在:
  1.培养学生对词汇短语的敏锐感,要求学生能够立即了解短语之意,以及在这些词汇短语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理解记忆一些常用的表达语句,特别是一些体现英语国家表达习惯的语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跨文化学习素材。
  3.培养学生掌握使用精彩语句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使用英语思维的正确性。
  例如,笔者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A Unit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为了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做了如下的教学安排:首先,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找出常用的短语,像:as...as,be ready to do sth,get to see each other,keep a secret,be willing to do sth等。其次是要求学生挑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记忆的三句话,像:She is willing to share things with her friends等。最后,要求学生以“My best friend”为题目,运用上述短语语句进行表达。
  二、注重语篇理解,培养写作思维
  学生的英语写作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语言构思,以此来明确写作的思维和结构体系。这样,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语篇理解能力培养,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本内容,积累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有整体的写作思维,从而提高写作的条理性。
  笔者以为,注重语篇理解,培养学生正确写作思维,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和理解感悟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词汇中概括文章的大意;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语篇细节感悟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细节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后,要求学生就文本的写作思维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一定的仿写,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A的“Mod-ule2 Nature and environment”的“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思维,笔者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概括文章的大意;能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文章主题的核心语句,像:It(Zhalong)is an ideal home for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s, fish and birds.鼓励学生就当地自然湿地的保护措施写一篇文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
  三、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写作素材
  笔者以为,拓宽语言文本学习渠道,一方面,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写作准备丰富的语言知识素材,便于学生学习使用;另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他们写出更为地道纯正的书面表达。
  在教学中,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写作素材,主要体现在:选用与文本相关的学习素材,积累语言知识资源;关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让学生捕捉到鲜活的语言文化信息;鼓励学生参照其他文本表达形式,多摹写,以提高写作表达效果。
  由此可见,在《牛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关注文本资源的外化生成作用,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来主动探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这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兰照芹.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年.第1期.
  [3]张萍钗.过程合作写作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3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