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理解命题需进一步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洪淑
摘 要: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的设置,既注重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注重学生对文本精髓的研读,问题问得具体有弹性,可操作性强,也有利于评卷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显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与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
关键词:上海语文高考阅读试题 点面结合 由浅入深 考查能力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从目前来看,有些题目显得不尽如人意,含金量过低,命题者只是把文章当做检验考生阅读技巧的工具,而忽略了审美主体的个性化体验,使语文老师有苦难言,学生不知所措。其实,考试只是手段,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经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个人世界。命题者应精选文本,重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设题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查。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的设置,既注重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注重学生对文本精髓的研读,问题问得具体有弹性,可操作性强,也有利于评卷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显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与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
试卷中阅读材料的选择,题材丰富,体裁多样。题材涉及的范围也较宽,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思考,有写景抒情的,有写人物传记的,选文平实,又有一定深度。今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注重文本的内涵,充满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如第二篇阅读篇目《天目山》,表面看是一篇山水游记,实际是表达了作者一家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仰与深切缅怀,具有很强的历史厚重感。选文涉及五种体裁,有利于不同认知风格的考生展现各自的才能。可以减少学生在阅读时出现过多的障碍,同时又有一定深度,体现了选拔性测试中对试题区分度的要求。
今年现代文题目的设置,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很强的层次感。第1题概括段意旨在检测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从文中第2段不难看出变化多样、种类繁复的笔墨是使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第2题要求辨别两处画线句的异同,答题时也要紧扣作者对笔墨艺术魅力的推崇展开。第3题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既要从局部理解内容,更涉及对全文结构的整体把握。第4题重点考查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第5题表面是考查语句的关联,实际上却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此处的“游戏笔墨”不同于它的出典意义,而是要从字面理解“笔墨”本身。第6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各段要点的归纳能力。第7题考查比喻的表达效果,考查学生体验句子表达的情感。第8题考查文本里重要句子的含义,解释句子的含义要联系全文回答,揭示作者去天目山的真正原因。第9题涉及鉴赏评价能力,可以从虚实结合、对比、情景结合等角度来鉴赏文章,分析表现手法对情感抒发与人物刻画的作用。第10题考查简介人物的能力,要求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只要仔细作答,应该难度不大。第12题是对作品写作意图的深层探究。以上几题按照“写什么”“怎么写”到“为什么写”的顺序进行设置,符合阅读的规律。
纵观今年上海卷现代文部分的试题,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依然是今年阅读能力测试的重点,直接测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的试题有6题,间接测量文本整体把握能力的试题有4题。特别是概括能力考查的比较多。在语文学习中,读懂课文、对课文的总体感受要比琐碎的讲析更重要,学习语文没必要把文章细碎地分析,今年的这张试卷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尤其在文言文的设置上,更加注重于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17题对文言实词的解释及18题对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考查都密切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的文言知识:如17题中的第(1)小题,“少而所与亲旧”中的“所与”一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相近,第(3)小题“素号难治”中的“素”与《陈涉世家》中的“吴广素爱人”意思相近,没有过偏、过难的词汇出现。第19题解释句子中,除“讽”字含义稍冷僻外,难度控制仍十分得当。19题中的第(2)小题“狱久不决”的翻译难度也不大,因为“狱”字与《曹刿论战》的“小大之狱”中的“狱”字解释一样。24题选择正确句意,句中“听”字含义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相近。由于基础题型的设置,从而确保了对学生基础能力的有效考查。
今年高考的文言文试题,在有效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的同时,还进一步对文言文的文学性鉴赏进行了考查。如第20和21题对人物的心理和品质的考查。第二篇选文《九疑山图记》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此文的出现,也使考纲中对于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的要求得到了落实。如第23题引导考生赏析划线句表现手法所形成的“以声衬静”的效果,第25题从句式结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使针对文言文的文学性赏析又重新回到了高考试卷中。第26题考查了文本的写作意图,把握了阅读的主要内容。
上海卷的文言文命题,主要着眼于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对文中传统文化内涵的领悟。只要学生平时用心学习,基本功扎实,都能解答清楚七八成,因此,在文言文命题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注重学生平时的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今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命题总体而言难度不大,没有偏题怪题,注重能力考查,突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关注与文本的指向性,更加有利于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
今后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命题,首先应该关注文本的指向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在这方面恰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不包蕴着丰富的情感、悲天悯人的情怀、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操和深邃的哲思。这些丰富的内蕴正是陶冶学生情操、引领学生感悟人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最佳资源和载体!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一篇文章,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这才是命题的关键。
其次,命题还要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充分强调了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作品作为一种写作载体,其本身的意义只是一种潜在的意义,或者说只是作者在创作时赋予的意义,而其真正实现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应充分调动主体类似的生活经验,运用想象、联想和幻想,丰富和补充被鉴赏形象,开掘形象隐蔽的意义,或者赋予形象以新的含义。由于学生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作品,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结果。而且这些不同的理解结果是很难给予一个定性的正误分明的评判的。所以命题要注意包容性和开放性。
第三,命题还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课程目标强调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体能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因此命题时,应该着眼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即:学生在阅读时,是否具有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的能力。只有阅读理解命题科学化,才能有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及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