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来自两个方面:①外在因素,即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应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②内在因素,即学生学习心态对学习的影响。只有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潜在智能才能充分发挥。
当代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强、可塑性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平等相待;抓住当前课改为我们提供的有利条件,努力钻研,积极实践,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处于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和轻松、愉悦的最佳学习心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率。
1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工作是立足于课堂并面向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身心发展的主体,还是自主学习设计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并建立“当下”意识,当堂的任务当堂完成。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当周的任务当周完成,不拖踏,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这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想基础。教学中,你有这种认识才能有这种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这种信心,改革教法。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信心是进取的保障。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中,做好学生的朋友及引路人。
2 以情趣为魅力,形成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法,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在面对同样的课型时,教师应同中求异,带着饱满、真挚的情感讲课,使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抑扬。顿挫,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
3 以团队为建制,开展探究与竞赛
学习中,学生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结成团队可以相互鼓励,克服软弱、懒惰,实现共同进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任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按学生的意愿或能力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分坐,结成团队。在学习中使学生便于开展探究、讨论、检查与帮助,能起到互帮互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效果。教师可把学习的任务、日标落实到团队,实行组长负责,由组长进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落实俭查,教师随时抽查。
有了有力的团队,教师还应想方设法把团队的凝聚力、内驱力激发起来,使团队成为有活力有生气、有效率的“活”的团队。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引进竞争,促进学生团队的成长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4 以活动为重点,调动学生参与的动力
任何一门学科除了具有知识价值外,还具有能力价值、情感价值和方法价值。在这四项基本价值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把时间大部分交给学生练习、研讨,还要组织起学生团队活动以学生活动为重点,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变为学生活动的形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良好的心态努力投入学习,互助共进,促进学习的高效进行。
5 以激励为原则,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愈高,学习的动力愈大,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无激励的或被歧视的则成绩难以提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形成机制,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更高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而精彩时,教师可带头鼓掌,或给予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犯错误时,教师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运用“蹬门槛”效应给学生提供保证能回答正确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6 以方法为手段,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个科学的教学活动过程。一般的教学过程来说要经过:“预习测评――合作探究――达标反馈――学习小结――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探究、自觉合作,课堂学习效率就不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但要掌握科学教学的过程方法,还要掌握营造氛周、激发情趣、鼓励暗示、科学学习等方法。
教育是一门技术,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不但要掌握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驾驭这门技术;而且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研究其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应用科学的密切关系,融汇贯通,成为掌握教育科学,并能驾驭这门艺术的学者型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