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 芳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写照,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学习和文化汲取相结合,使文化知识逐渐渗透到学习者的日常交际行为中,以切实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N・Wolfson)(1983)说过,“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我国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在交际时应自觉地遵循会话原则及礼貌原则,如果违反这些在言语行为制约下进行交流的原则,语言交流就会发生障碍,从而达不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对于母语文化根深蒂固、母语逻辑思维表达已成定势的学习者来说,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即如何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胡文仲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写照,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严格地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是培养的目标,而语言知识是基础,两者互为借用,互为补充。学习语言就不能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1. 语言、文化依存,要求文化与语言学习并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邓炎昌教授认为,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是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语言和文化这种相依相存的关系决定了学习者只有在学习和交际的过程中,通过文化来丰富语言,通过语言来反映文化特色,将两者贯穿始终,才能学好英语。正如语言学家Kramsch(1993)所说:“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国语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
  2. 英语学习在于应用,指明跨文化教学的方向。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学到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惯,准确得体地进行交际。在本国学习英语,自然缺乏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得学习者中的一些人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使用上的反映,往往会用汉民族文化来理解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中式英语”。这样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并未达到,学习者即使掌握了满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仍未能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英语学习的目的为我们指明了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方向。
  3. 英语教学现状,促使跨文化教学的完善。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关注的是考试,自然强化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习者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查辞典、记单词、掌握语法、分析句子结构上;而忽视了跨文化教育,弱化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尽管不少学校的英语教学已开始关注文化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文化教学尚未被真正重视。学习者跨文化知识贫乏,文化认知能力较差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如何面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如何恰当地表现自己,如何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效地交际等系列问题就提上了日程。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习语言重在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下面三方面的内容:(1)语境,即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应的话语;(2)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3)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的同时,也应重视教授语言的文化,能使学生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笔者认为语言的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
  1. 强化文化渗透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并且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进行思考及做出反应,显示出一定的适应能力及交际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交际能力,了解教学、文化渗透、教学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文化意识是形成综合语言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上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逐渐渗透其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应遵循:重在认识和了解本国文化的认知原则;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益成分的吸收原则;注意比较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比原则;摒弃文化歧视的宽容原则。通过各种语言材料,如课文、情景对话、日常口语、听力训练,甚至在语法讲解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对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在社会交际中能真正运用语言得体进行交际的能力。
  2. 构建英语课堂文化。教师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又要重视文化氛围的营建。英语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文化,包含着礼仪文化、习俗文化、词语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英语教师要力求营造英语课堂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讲的是英文,用的却是中文礼仪,使用的是英语习语,表达的却是毫不相关的另一中文含义,要尽量做到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性。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把跨文化交际的知识看作文化素养的培养,而且还要把文化特征作为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并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
  在强化跨文化教学的同时要避免陷入为教文化而教文化的误区中,必须明确的是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在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的,其目的是为语言教学服务,所以文化的教学应遵循实用的原则。要把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教学、语篇教学中,以达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终目的,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交际交流的能力。
  3. 创设课堂情景语境。由于缺乏英语民族的文化氛围,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虚拟英语中的谈话模式(Conversational formula),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真正做到入乡随俗(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语言学家Littlewood于1984年指出有效的英语语言环境应具有以下特点:在课堂中,学习者会有一种强烈的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需求;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有一种轻松的适合学习者参与课堂活动的气氛。对于不可能在全英语环境下学英语的学生来说,在英语课堂中创设尽量真实的情景语境是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良好方法。
  
  三、结语
  
  语言根植于文化中,它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影响并塑造了语言。教师要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文化教学;同时文化的导入也要兼顾适度的原则,因为没有语言能力就不可能具有坚实基础的交流能力。教师应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他们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容忍度,构建英语课堂文化,并尽可能地创设课堂情景语境,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文化学习氛围,避免文化休克,从而使学生能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文化交际。从而真正达到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侧耳能听、开口能说、目睹能读、动手能写”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金哲.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代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及策略[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5]唐滟珊.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6).
  [6]王淑婷.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教学[J].益阳师专学报,20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