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英语听力课教学新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 蓝 洪爱云 王 晶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英语听力课教学的研究,分析英语听力课程的特点,同时指出听力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听力教学改革的新尝试,以促进听力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 听力课 新尝试
引言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高职高专英语作为专科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必须服从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高专英语听力课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思想的能力。然而,传统的听力教学单纯强调重复输入,缺少对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导致听力教学效果不佳。实施听力课的新尝试,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高职高专英语听力课现存的弊端
学习英语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这五项技能中以听尤为重要,也较难学会。作为一项能力,听懂别人所说的英语是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作为学习的手段,听又是掌握英语的必由之路。但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高专生源素质总体在下降,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基础知识不牢,基本技能低下。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障碍:
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系统的语音训练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弱,词汇量严重不足,在听英语时会遇到大量生词,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很少重视过语音知识,并且由于缺乏这种氛围,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语音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发音不标准,不清晰。他们对于英语语音知识如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等更知之甚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错误的听觉形象,以至于非常简单的句子都听不懂。
教学模式呆板,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传统的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是“三部曲”:听录音材料――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材料。上课时,教师放录音,学生找答案,重复往返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这种单一的、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东西或方式,容易养成学生消极依赖的思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既违背了听力课本身的特性,又违反了听力训练“他控性、瞬时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客观规律。听音过程并非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对单一的教学模式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课堂气氛沉闷,因而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在听力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单纯的操作机器,反复播放录音材料或录像,在播放过程中没有任何停顿,放录像时一气呵成,没有设计任何活动。学生一遍遍地听并做练习,只是在被动的接受信息。这样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处于被迫接受信息的地位,师生间、学生间缺乏交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一定的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听力材料单一,缺乏真实的语言材料在听力教学中,学生从《实用英语》听力教材中接受到的大部分是纯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交际中的副语言或伴随语言,只见其声,不见其人,理解难度自然就大。听力课的语音材料单一,缺乏真实性、趣味性。教师也不善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声、光、色立体的教学环境,教师为课堂准备语言材料时,往往使用简化了的、慢速的、过于清晰的,用于教学目的的语言材料,所以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真实的语音图式,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
语言文化知识面窄,缺乏技巧能力的训练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与语言习惯有差异,就算词汇量十分丰富,英语语音全部都掌握了,能轻松跟得上语速,也不一定能听得懂,更何况有相当一部分的听力题正是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情况,如饮食、工作、休闲和文学等等,学生一般或多或少对这方面的知识知道一点,但远远不够用,他们平时也从不注意积累,更不要说主动去收集。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只能导致在英语听说交流的过程中因不懂而“卡壳”,从而影响听或说的效果。
高职学生一般不注重积累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师也很少在课堂上灌输一些听力技巧,所以学生在听力的过程中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不灵敏,缺乏耐心和恒心,效率不高。
二、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的新尝试
根据《基本要求》,以听、说为主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关键,而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成为摆在英语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针对以上提出的听力课现存的弊端,作为英语教师,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听力。
强化语音知识,克服语音障碍要听懂英语,首先要有正确的语音语调,要发准每一个单词的音。以上讲了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发音不准确、地方音重等现存的弊端。教师有必要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大量的语音练习,以纠音为主,突破语音关。我校高职高专学生一进校,就对他们进行了音标的过关、强化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读准为止。并且教授了一些英语语音知识如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语调等,让他们尽快摆脱错误,养成按正确的语音、语调来发音、朗读和说话的好习惯。在听力课上,老师也有意识地多放几遍比较典型的语音失去爆破的句子、连读的句子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模仿。在课外学生每天坚持朗读,先跟着磁带读,注意模仿语音、语调,把握朗读节奏,然后脱离磁带,背诵课文。让学生做到精听和泛听互相结合,在听录音材料的过程中,积累相关词汇,熟悉掌握语法知识。大多数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语音有了明显进步,为听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传统的高职高专英语听力课遵循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这就影响了听力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即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实践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我校具体实践中,传统的“三部曲”被新的“三部曲”代替:① 向学生介绍任务。教师预先熟悉题材,然后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如要求学生就某一场景进行口头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或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录下某一段的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② 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监控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鼓励所有学生参与任务,多向学生提问题,或让学生互相问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多问。在此阶段教师只充当观察者或帮手,引导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注意某些语言形式等。③ 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由学生呈现他们所完成的任务,教师与学生讨论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法,从而使学生能集思广益,活跃思维。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创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视听结合,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我们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听音,重视听觉对教学的影响,忽视了视觉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听力教学效果,最好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课堂上,学生通过直观形象(如:实物、图片、幻灯、录像等)和录音,使听觉视觉协同起来参加课堂活动,利用视觉和听觉同时吸收语言信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录音材料。学生边看录像边听录音,不仅能抓住对话的大意,而且通过对话人的语气、面部表情和动作等体会出对话人的言外之意。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上听力课,积极性高,印象深,接受信息快,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资源能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料,能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更为生动。在我校的高职高专听力课上,除学生使用自己课本所配有的磁带外,教师使用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收集一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听力材料如原版电影、新闻广播、电话对话、情境剧教材“FRIENDS”等,让学生能真切地接触、感受语言,从而很自然地获得语法、词汇方面的知识和关于语言、节奏、语调、音高、重音等方面的重要信息。而且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本教研室的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尝试开发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了综合教学能力。
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培养良好的听力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有关文化知识作适时讲解,做到语言学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加了学习主动性。不少学生自觉地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读物,有意识地涉猎一些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对文化的理解力更成熟、全面。同时,听英文广播、歌曲,读英文报刊杂志,看英文电影、光盘等,学生日积月累,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语感,听英语材料时变得容易得多了。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更加透彻,学习文化帮助学生提高了社会文化能力。
在学生开始听听力材料前,教师有必要灌输给学生一些听力技巧,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如:边听边记一些关键词、重要细节、数字等;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停顿,只抓要点的习惯;学生听录音前先读试题选项,根据已知信息猜测未知信息的答题技巧等。
结束语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听力训练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它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发音、语调是否正确,对英美文化、风俗习惯的熟悉程度都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实践,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体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1996.
[2]刘润清. 论大学英语教学 [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4]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5]尚文真. 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探索与研究[J].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6): 56-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