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选配题语篇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结根
摘 要: 2005年起考研英语中阅读理解部分新增了一种题型,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本文以2005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选配题真题为例,尝试将语篇分析中的篇章模式和衔接理论用来处理这种新题型。
关键词:考研英语 阅读测试 语篇分析 篇章模式 衔接
引言
根据《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修订部分的要求,试卷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新增B节,为一篇阅读文章 (500-600词),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5个空白处的5段。对比看来,2008年的大纲除了多了两种备选题外,对选择搭配题型的要求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出现的只是措词上的细微变化。
新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逻辑联系等语篇、语段整体特征的理解,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整体和微观结构。05和06年考查的是难度相对较大的第一种选择搭配题。一般来说,在解题时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浏览全文,了解文章主题和基本结构;其次,认真阅读各选项,研究它们和所给文章可能存在的逻辑语义关系(尤其注意衔接手段的运用),做出初步选择;最后,快速通读全文,检查对文章理解的正确性和所做答案的合理性。显然,语篇分析,特别是对篇章模式的掌握和对衔接关系的理解在整个解题
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语篇分析与阅读理解
要理解一段语篇,必须探究其宏观组织结构和微观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此,本节将探讨不同语篇所共有的几种潜在的篇章模式和语篇中常见的几种语义关系。①
1.1 语篇组织的常见模式
Winter (1977)区分了三种语篇组织模式,分别是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假设―真实模式(hypothetical-real pattern)和概括―具体模式(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
问题―解决模式频繁出现在说明性语篇中,作者一般首先向读者提供一个情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然后描述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接着提出对这一反应的有效性评价。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序列模式:情景―问题―反应―评价。当然在实际语篇中,这个序列可能会有变异,构成成分往往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更加复杂的模式。今年的7选5题型中的文章大体就是属于这种模式。
在假设―真实模式的假设部分中,作者汇报某一已有说法或论述,但一般不同意它的真实性。在真实部分里,作者给出他认为的事实,从而肯定或否定了先前的论说。
McCarthy(1993)认为概括―具体模式的宏观结构大致有两种:概括陈述→具体陈述1→具体陈述2→ ... →概括陈述;概括陈述→具体陈述→更具体陈述→更具体陈述→ ... →概括陈述。
篇章语言学家对叙事篇章的共同点进行描述,总结出另一种常见篇章模式――叙事模式(narrative pattern)。Lobav(1972)根据自然叙事顺序总结出的叙事结构模式是最著名的例子,包括6个成分:摘要、定位、叠合事件、评价、解决和结尾。
1.2 衔接:语篇内的语义关系
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都呈现出单个话语和小句之间的语法和词汇关系。在分析这些关系时,我们常常碰到一个重要的概念――衔接(cohesion),它指的是语篇内存在的意义关系。考研七选五题型正是测试学生在理解文章内语义关系方面的能力,并根据理解填空。因此对衔接理论和衔接手段的了解对解答这种题型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Halliday 和 Hasan (1976) 把语篇衔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后者有两种:重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
照应指语篇中一个成分(常常是代词)和理解这一成分时需要参照的另一成分之间的关系。替代是一项(词或小句)被另一项替换,省略和替代十分相似,只是没有替代词语,因此被称为零位替代。连接概念预设语言系统内各句间存在某种系统的关系,连接成分表达的意义预示语篇内其他成分的存在。重述包括以下几种衔接手法:词项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下义关系和广义名词等。搭配是相同语境中两个词项共现的倾向,这种共现构成了衔接关系。
2 个案分析:2005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选配题真题
在前面两节我们讨论了小句关系的四种常见核心模式和篇章的衔接及衔接手段,这一节接着尝试将这些理论探讨运用到2005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7选5真题的分析解答中。
在应对这种阅读理解题时,考生必须首先快速读完文章的前一二段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第一段写到:加拿大的省府官员们应该花一点时间来做一些实事,尽量减少健康福利的支出。第二段接着说到,他们对高涨的健康预算,特别是药价怨声载道。据此,考生可以比较肯定地预测本文讨论药品价格攀升的问题及其对策。那么也就是说本文属于问题―解决模式。扫视全文,考生可以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些词句:drug agency, bargaining power, a better price, what to do 和 a small step has been taken.。这些都证明了对篇章模式预测的正确性。因此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紧紧围绕如何解决药价高涨问题这个主题来选。
选题时考生还必须考虑除文章主题外的另两个因素:其一前后段落说什么?其二备选项说什么?
先看41空,这一空的前一段pharmaceutical costs这个关键词作为话题和问题被提出。因此接下来很有可能是对这一话题的扩展论述。而且根据衔接连贯里的词汇复现原则,41空当中很有可能出现药价的概念。41空后面文字紧接着提到What to do,所以显然41空里面说的应该是一个问题,一个现象或者一个事实。查看7个选项不难发现只有选项E提到和分析了药品成本上升问题。所以41题应该选E。
再看42空,空后文字写到 But “national” doesn’t have to mean that., 很明显这是一个转折,表明42空所填的选项,要和这一句话形成转折关系,而且42空里面要出现national的定义,就是说很有可能要出现national这个词。据此判断应该选C,它提到national是什么意思,Roy Romanow 和Micael Kirby建议建立一个联邦政府和省政府一体的机构。
43空前两段文字以魁北克为例从理论上说明建立一个全国性代理机构的好处,由此我们不禁想问问这个有益设想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那么,接下去会谈什么呢?在剩下的几个选项中,选项G提及来自制药公司方面对建立一个全国性代理机构建议的不满和厌恶,它很好的保持了文章的一致性,应为正确答案。为什么不选其他的剩余选项呢?A项中Quebec’s resistance预示前文应有所指;B项中or表示简单的选择关系;F项so是一般因果关系的指示词;D项实际上是解答41题时的一个干扰项。
看44空,空前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最后提到魁北克拒绝加入全国性代理机构,而第二段提到有几个省的政府官员对于这种全国性代理机构持怀疑态度。也就是说,这里谈论的仍然是推行全国性代理机构的设想所遇到的阻力。可以推测接下来会谈到怎么处理这个阻力。A选项和F选项是两个可能性比较大的答案。A选项说:“魁北克抵制全国性代理机构,是这个省自己的意识形态问题”,很明显和“几个省的政府官员对于这种全国性代理机构持怀疑态度”不相吻合。选F选项很合理,因为既然某些省对一个联邦政府和省政府一体的机构信心不足,那么他们必须想出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
做完前4题,填第45空就不难了。空前文字提到也许这些官员们应该读一读Roy Romanow 的关于药品的论述,当然这个空应该接着引用前面文章提到的另外一个人Micael Kirby的关于药品的论述,和前段构成并列关系,用以说明建立一个全国性机构的重要意义,所以45空选B。
至此考生对文章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整体了解,下一步应该重读全文核对答案。
如前所述,这篇文章总的来说采用问题―解决模式,文章话题推进显而易见。前三段向读者呈现一个情况和与之相关的问题:药品价格高涨,如何应对这一情况?第四段第一句What to do?引出下面介绍的可能反应,即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药品代理机构。第五段和第六段给出两种关于“全国性”的解释,第七段和第八段对建立全国性代理机构的设想进行评价。第九至十二段叙述了推行全国性代理机构的设想所遇到的阻力,阻力一是来自于药厂,二是来自这些省本身。第十三到十五段引用两位专家的论述来强调建立一个全国性代理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最后四段是对第四段提出的反应的再一次积极评价。这样文章总体结构和脉络可以图示如下:
情景和问题 → 反应 → 积极评价 → 问题复杂化 → 积极评价
高效的英语读者应掌握的一个技能就是有效辨别文章组织结构的典型模式。比如,当我们读到一个问题时我们就去寻读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当读到概括论述时就预期细述它的具体论述。模式一旦确认下来,在推理篇章各部分间意义关系时就能事半功倍了。
结语
作为考研英语测试的新鲜血液,阅读理解7选5题把测试目的对准考生提取篇章宏观结构模式和理解篇章各部分意义关系的能力。这是构建语篇测试的一次建设性的尝试,向我们有力地证明了要彻底理解一篇篇章仅靠语法词汇知识是行不通的。就教材编写而言,7选5题型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更多基于语篇的练习以提高学生语篇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更多语篇层面的训练培养和锻炼学生必要的语言技能,使他们能够有效辨认常见篇章模式、作出合理预测判断和正确分析潜在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测试取得更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也得到了成功提升。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 Longman. 1976.
[2]Labov, W.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M].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2.
[3]McCarthy, M., & R. Carter. 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Longman. 1994.
[4]Winter, E.O. A clause-relational approach to English texts [J].Instructional Science. 1977(6/1):1-92.
[5]崔学新. 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理解测试中的重要作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23):186-188.
[6]刘润清,韩宝成.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