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阿真
摘 要:文章从新课程理念下的背景出发,简要阐明了自主学习的涵义和意义,并系统阐述自主学习的形式,指出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讨论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的“导”既要具备指导功能,还要具备迁移功能;把握好分层教学的环节,关注个体差异。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语文 新课程 教学模式
在现实中,很多语文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状况:教师讲得太多,分析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教师教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太少,语文实践机会也不多。一篇课文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一路讲来,架空分析,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抹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是适应不了新课程的要求的。新课程要求:学主的角色发生着从知识的“容器”到“超越型”学习的主体的裂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涵义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定义“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自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对学生共同的要求和目标,也是学生合作、探索学习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自觉预习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自觉练笔的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调整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之最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2 自主学习的方式
2.1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下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学观念,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改变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放开手脚,摈弃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可见,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进而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此种模式,必须把教师无休止的讲停下来,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去读、思、议,体味语言运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及思想意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而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当然,这里所说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有目的的。如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精彩处,指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指出学习的基本点,指出学的妙处,点出学生容易忽略或出错的地方。总之,教师要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
2.2 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讨论的机会留给学生
2.2.1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
学生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学习目标”和“自学程序”进行自学,这时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决不能流于形式。假如学生没有属于他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那么自学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只有在足够思考时间内学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品词析句,体会内涵,达到领会。
我在教《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时,做了大胆的尝试,用质疑解难的方法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自己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写出来,交给老师。课后,我将收集到的疑难问题加以整理归类,把其中的大难题化解成小问题,把抽象问题化为具体问题,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第二节课,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从局部到整体探究解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师生平等对话,气氛热烈和谐。
2.2.2 把谈论的机会留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交流自己的观点。我们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出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学习,然后提出与教材相关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教师给予指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质疑,开口说话,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讨论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求每组作好记录,对普遍性的问题或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再由全班同学讨论,走上讲台,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小结评价,使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智力得到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2.3 教师的“导”既要具备指导功能,还要具备迁移功能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1)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教师不必把课文分成大小不等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而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标中就明确有一个单元是由学生自选课文学习的。(2)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应因人而异,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课文是由教师翻译,还是学生自己翻译?我让学生来选择,然而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那样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要我帮忙的地方,我就去引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引导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学习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精析、研读――归纳、总结”。这样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学习模式是魏书生教给学生的“六步法”学习法。学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线,就能触类旁通,自主学习就如鱼得水。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阅读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重在引导,在学生学习和讨论时及时给予点拨指导。教师要避免串讲,防止把语文课上成内容分析课,又要避免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题解答课。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路人,放手让学生走路,必要时指点迷津,关键时画龙点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新教材的编排既注重了文章内容的同类性,又注重了文章体裁的相似性,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找出文章的联系和规律。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可以实现学法迁移,就可以使学生形成阅读的能力。
2.4 把握好分层教学的环节,关注个体差异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整体自主学习能力与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应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摸清不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主动参与,开动脑筋,乐于探究。勤动手、多动口,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我认为适时地把握好分层教学这一环节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摆脱学习困境的有效途径。我根据教学班学生构成情况,把学生分曾两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如对处于优等生层面的学生,要求他们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就要注意个别辅导,不能过高要求,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思考题,恰当点拨,帮助他们回顾学法。这样,他们在进行讨论自学时,就能谈出自己的理解,不会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学习的机会。
总之,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必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在乐学中掌握方法,自主地探求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