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金伟

  摘要: 《电路基础》课程对照中级维修电工(电路部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选取典型的生产设备和工作任务,根据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认知心理顺序,针对工作过程的环节来构建学习情节和设计学习单元,将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融合在每一个学习单元,将其打造成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工学结合的双证课程。
  关键词: 《电路基础》维修电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
  
  《电路基础》是高职教育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行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之一,是电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也是通信、信息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电路理论的经典内容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电路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会设计、可操作、能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目的,主要通过对电气线路安装、维护、调试与维修等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学生具有中级维修电工(电路部分)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框架由实践情境构成,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充分体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
  传统电路基础课程教育通过对电路课程的学习,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定律和定理,如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及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等,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如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及用于分析直流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具备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等,与生产实践脱离较多,无法与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学习与生产无缝连接的要求。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一、转变基本观念,着眼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
  
  1.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本课程强调让学习者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要采用引探法教学,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全面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教学内容与(中级)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电路部分)要求相融通,便于学生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本课程对照维修电工的典型工作环境来设计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通过一个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子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维修电工(电路部分)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3.以职业技能为导向,采用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结构,便于不同专业按要求灵活选择与组合。
  
  4.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框架,融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理念。教师应将课程内容设计成模块化生产应用型项目,以情境教学为主,任务驱动,按职业活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教师在整个教学行动过程中,要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咨询、帮助,注重学生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的养成。
  5.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注重过程评价。因此教学评价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二、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变课本教学为工程实例教学
  
  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引入企业工程应用实例。
  本课程的教学项目以工程实例为主,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采用项目模块化的课程框架。
  本课程全部在一体化教室组织授课,分几个项目模块,每个项目下设若干子项目。教师应以项目作为载体,在完成每一个实训环节中帮助学生获取经验性知识,并渗透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完成数个任务的基础上,再拓展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最后以技术理论知识指导各项目的完成。
  
  3.将职业技能与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资讯(教师布置工程项目任务、学生收集资料)→决策(师生共同分析案例、讨论解决方案)→计划(设计工作过程、确定工作步骤、拟定检查与评价标准)→实施(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检查(工作完成后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自检)→评估(学生演示并介绍完成过程,教师检查并提出建议)等六个环节组织教学,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4.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对项目实施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创新发挥、完成结果等进行成绩评定。教师对教学评价应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三、本课程目标培养的目标
  
  教师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对电气线路进行测量,能对交直流电气线路进行分析,初步具备中级维修电工(电路部分)的职业技能,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的电气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1.知识目标。
  (1)掌握电压、电流、功率等电量的测量方法。
  (2)理解交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能使用KCL、KVL、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等方法对交直流电路进行分析。
  (3)了解电路的过渡过程,了解微分、积分电路的分析方法。
  (4)理解车间变压器的基本知识和参数测量原理,了解变压器维护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职业专门技术能力
  ①能使用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和功率表等电工仪表测量电气线路的相关参数。
  ②能使用示波器测量电气线路的波形。
  ③能调试一般的交直流电路。
  ④能安装车间照明线路和基本电气控制线路。
  ⑤能测量车间变压器参数,并合理选用。
  ⑥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独立判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职业关键技术能力
  ①能按项目任务要求制订工作任务方案。
  ②能对其他的分析与解决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③能发现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性问题。
  ④能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对常规电气线路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调试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并对所采用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3.素质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追求实是求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
  综上所述,《电路基础》在高职教育中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随时更新教学课件内容,改进教学方案,合理设计教学结构,强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以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玉明主编.电路分析基础[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004.
  [2]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与研究,2002,(1).
  [3]邝宗敏.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