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新理念,新学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彩鸾

  “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新课标颁布,给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带来了缕缕春风,在新形势下,广大思想品德教师没有等待,没有观望,而是主动出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手段,主动领悟新课标精神,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对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认识还不足,而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新课程改革同样如此,完全没有模板可仿,只有靠每一位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面对新课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和吸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升华教育理念,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特别是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积极参与到改革的洪流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二、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土化的课程。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编”书。教师必须切实做好三种人:司令员――课堂教学的指挥者;导演――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练――课堂教学的激发者。演好这三个角色,教师必须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老先生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学习,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现代教育新思潮表现三大特点:一是从单纯传知识,向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转变;二是从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而且重视学法转变;三是从主观思辨向客观实践转变。三个转变的重心都落在研究“学生怎样学”上面。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学会学习。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二)精心创造问题情境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和问题发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抛开自己原有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什么。杨振宁讲,他的老师泰勒上课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和学生研讨多种多样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得不出结论。就是这种初看无序,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比如,在讲到“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时,有学生提出,法治国家为什么还会出现“三聚氰胺”“黑砖窑”事件,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这都说明学生具有积极的问题意识,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引导、培养。
  (四)转变学习方式
  教育部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在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是在不否定接受学习的前提下,大力倡导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灵活运用以彰显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有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自己首先知道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比如在讲人口、资源、环境的时候,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设计问题,可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爱迪生说:“合作是成功之母。”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成立起一些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开始竞争,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在庆祝建国60周年的日子里,为了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利用国庆节假期在家乡进行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写出调查报告。在活动中,他们真正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立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我在教七年级思想品德时,就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不限,时间为一个学期。七年级学生还没写过论文,我先帮助学生掌握论文格式,给一定的参考题目,平时关注一下学生论文的进展情况,让他们探讨一下。主要还是学生自己去关注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查寻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学生为了进一步掌握写论文的技巧,便去新华书店查资料,或问家长。为了寻求一个好的论题,学生更关注电视报纸上的新闻了。学生平时谈的话题也经常是问你论文的进展情况。从学生的论文题目便可看出学生涉猎的知识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如《责任的力量》、《诚信中山,你我有责》、《共同保护岐江河》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拓展了知识面,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从推进素质教育角度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
  此外,面对新课程,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驾驭新课程。经过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季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