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青青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进行探究知识的学习,体现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学习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办法。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1.通过情境教学,组织探究学习。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总导演,在教学中要设计好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工作,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创设适宜情境,引起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动性,产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和方向。如在教学“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相关内容,可引导学生观察媒体演示并思考:太阳从东方浮出海面直到跳出海面这一过程包含有什么样的几何图形?要求学生画出所含几何图形的草图并且思考图形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给这几种位置关系命名。这样通过设计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让抽象知识形象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地运用赏识、表扬、称赞等积极暗示,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精神动力,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2.通过问题教学,组织探究学习。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优化问题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针对“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列表、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进行列表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点,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做出反思。
3.通过探究作业,组织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收集资料信息、实验验证过程往往耗时较大,光从课堂开展探究学习常常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组织学生通过探究与合作来完成作业,从而达到组织探究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到“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布置了设计花坛的问题:有一块长4m宽3m的园地,现要在园地上做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原园地面积的一半,请设计出图案并说明有关数据。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各自确立的设计原则:更美、容易计算面积……通过用尺规画图,列有关的方程求出设计图中的相关数据。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不乏佳作。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数学活动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强化指导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前面已谈到了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探究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而提出问题的前提又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1)发现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密切关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越积极,越容易发现学习中的问题。(2)发现和提出问题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有较高的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那么他会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一些有独到见解的问题。(3)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准备,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准备,就不容易看出这方面事物的复杂性,这方面的一切事物对他来说都是平淡无奇的,既不会引起矛盾,又不会感到困难,因而也就提不出问题来了。因此,要在数学课中进行探究学习,数学教师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根据教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猜想,做出假设.
学会猜想做出假设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头脑中已经系统地积累了一些数学概念、原理,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途径。当他遇到新的问题时,随之而来的常常是要学习新的概念、原理,但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他必然会将新的问题和已有知识相比较,如果有类似的,则将已掌握的原则应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上去;如果没有类似的,则必须对新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综合,找出新问题与头脑中原有的有关知识之间的差距,通过新的学习,消除这种差距,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对数学家探究发现事物在数与形方面,表现出的内在顺序和规律时的思考过程,即“数学家是如何进行试验、联想、类比、猜想的”进行分析,并在教学情景中“还原”、“再现”这种思考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让我们教猜想吧。
3.指导学生形成解释,进行交流。
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着差异,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教学中学生在形成解释、做出回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得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