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常晶晶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看似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很自然地找到了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减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地针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连加》一课时可以创设敲青蛙的游戏情境,青蛙一个一个地从地下往上冒,每个青蛙身上都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看谁算得快敲得准。这样学生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情境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三、分层练习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因此,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为此,除了每天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班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挑战加分题”,重点提高中等以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天由老师出(或学生推荐,教师选定)1―3道较难或趣味性较强的题目,交数学课代表抄在黑板一角或小黑板上,题后按难易程度,分别标明分值。
2.题目类型不拘,可以是判断、选择,也可以是几何形体知识或应用题或简算等,一般和所学知识点同步。
3.加分题不对全体学生作统一要求,各人自由选做,判断、选择题需写明理由交数学老师,做对的加分后到每组数学组长处登记分数(用记分册),每周五由各组长公布本周各人累计积分情况。
4.加分方法因人而异。第一、二学习小组的学生需在教师讲解前独立完成方能得满分;在教师讲解后完成的,只能得原分值的50%。第三、四学习小组的学生独立完成的,加原分值的200%;在“小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加原分值的150%;在教师讲解后完成的仍加满分。
在实践中,我发现,在开展此项活动之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大部分同学看到课本中加*的附加题,便有畏难情绪,想也不想便丢在一边,很少有人主动完成,做对的更是屈指可数。平时,学生也极少主动讨论数学问题。“挑战加分题”的活动开展后,“学优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他们时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数学问题,有时老师忘了出题,学生还主动要题目,做完了总是抢着送给老师,唯恐自己落后。看到得了加分,则更是喜上眉梢。他们从“挑战”中体验到了攻克难题后的快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在数学学习方面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而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加分方法,不仅让“学困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而且让“学优生”感觉到竞争的压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作为学科数学的小学数学与数学科学在目的、形式、顺序、认识的起点上(或基础上)是不同的。数学科学,是精确地阐明某些数学理论、是严格的推理、是以数学理论的逻辑系统进行编制。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是学生“街头数学”的继续和延伸。每个学生并不是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一个体系。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小学生学习加法的时候,并不是从定义出发的,而是从生活中的加法的事例出发,然后总结出加法的法则和意义的。尚未入学的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学校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对现实经验的理解、反思和抽象的过程。所以,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即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等因素作为课程资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1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