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符啸威

  摘 要: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广泛,已经渗透到社会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有增无减。高职院校必须始终坚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断进行研究改革,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发展迅猛之影响几乎辐射到所有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能否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信息技术主要阵地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的重任,所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就业导向,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必须是面向应用和面向职业岗位的。受“2+1”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计算机基础课多被专业课程所挤压,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仅设置一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种安排把学生局限于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层次。少数高职院校设置另外一门课程(如C语言、Visual FoxPro等)。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对专业课程服务的要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去调研分析。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师资队伍组成复杂,对教师继续教育缺乏有效途径和监督机制,课程标准、选用教材、岗位技能认知等与各专业脱节。
  2.学生基础差异大。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生接收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中小学校都重视应试教育,但由于信息技术的投入更新、师资、重视程序等原因,实际上这些教育大多浅尝辄止。一些有点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有厌学情绪,似懂非懂,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他们几乎没有使用过计算机。
  3.教学设备、手段发挥作用不一。有些院校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新颖,知识落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课外学习又受其他条件制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实践性强的特点并没有发挥出来,学生学习效果和积极性不佳。
  4.其他基础课,如C语言、Visual FoxPro等,有的是针对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课程内容难度大,实用性较差;有的内容设置不恰当,与专业联系不密切。
  种种原因导致教学成效不佳,没有真正实现为专业应用和职业岗位应用服务的目的,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举措
  1.改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按“以胜任职业技术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以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胜任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条件,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如第一学期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以Office办公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第二学期为实用软件和Internet技术,教学内容以软件安装、图像处理、查杀病毒、音视频播放、软件下载上传、信息安全、浏览网页,搜索引擎、收发邮件等常用软件为主。
  2.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式。多年的教学调查表明,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使得大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不减,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着强烈的愿望,采用典型案例、任务驱动等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在改革教学方式时,立足学生实际,张扬学生个性,充分考虑现状,从专业特点等出发,采用教训练一体化方式: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操作示范,导学达标,抛出任务,巡回指导,归纳总结,知识扩展,师生共评,收获分享,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探索自主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计算机基础课为专业服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于培养学生规范、高质、高效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能力,后续课程是利用计算机这种工具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教师授课时结合专业知识结合,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岗位,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中。如制药工程分院的许多课程涉及药品成分分析,在后续的Excel高级应用中,重点加强函数的应用,除了掌握常用函数的应用,还要掌握特殊的函数的应用。学前教育专业,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何使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有食品包装课程,好的包装能使产品树立优质的形象,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产品销售,能有效加大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影响力,开设Photoshop课程,让学生从包装设计上入手,学会设计装饰性花纹、图案、色彩或文字等。
  我们使用“1+X”方案设置计算机基础课,即1门计算机文化基础,“X”为其他基础课程,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采用自助餐式授课,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快乐,深深感受到计算机技能对专业的重要性而富成就感。
  4.开展计算机技能比赛,以利于技能的养成。课堂的内容只能保证学生基本吃饱,这远远不够,可以通过专业社团、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各级技能比赛促进训练技能。每年分院、教务处、学工处、院团委联合举办的以“多彩校园・闪亮青春”为主题的计算机技能竞赛,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拓展了素质教育,提高了动手能力,促进了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级计算机类高职指委举办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和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经验交流盛会的目的。
  三、考核模式改革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的重要形式。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在于“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管”,这种教学活动能调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对高职学生而言,考试更重要的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传统的期末考试,以一次成绩的高低决定学生学习的好坏,这种方式并不客观和科学,造成一些学生投机取巧,平时不认真,临近考试,挑灯夜读、突击复习,也可能奏效,结果是高分低能。真实的技能是在实践中反复练就的,并非一蹴而就。过程性考核和无纸化考试能弥补这一缺点,杜绝学生的投机心理,增加其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20%)、能力考试成绩(过程)(50%)和期末综合考试(30%)三部分组成。考核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学习的态度,科学、客观的评价有效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加强微机实验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教学条件,开展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教师在机房授课,学生人手一机,外接互联网,为各专业开放微机实验室,保证课内外完成计算机文化基础、经济管理、制药、食品等多个专业的实训任务。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了广播教学、学生演示、个别辅导、发任务、收作业。安装万维捷通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由软件系统随机组题,判卷自动化,减少了人为因素,考试直接、客观、公正,并能及时、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学生对这种软件考试非常喜欢,对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也是一种约束和激励,因为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学到真才实学和技能,才能通过考试。建立完善教学资源网,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了解自己技能掌握的程度,学习成绩有了衡量标准,富有成就感。
  在新形势和任务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对教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关键是不断培养一支适应技能发展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制度保障尤为重要,如入职门槛、轮训、顶岗实践,激励机制等。教师经常深入公司调研、参加培训,了解岗位需求,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五、结语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人才素质教育,还是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深化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完善管理评价体系,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出一批批的大学生,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建设人才和推动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11):26-27.
  [2]周燕霞.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6).
  [3]段需勤.余毅.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299.
  [4]杨勋.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8).
  [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34-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1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