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课改中的教学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士立
摘要: 新课改至今,为体现课改理念,各级各类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频繁举行,为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规律等方面的研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各类课堂上都有一共同特点――“做秀”。这是对新课改部分理念的一种误读和曲解。
关键词:教学误区;多媒体;科学探究;课堂评价;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4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沉思的现象,他们如同雨后春笋在新课改中不断涌出,但却违背了课改的根本目的。现就存在的误区谈谈我肤浅的一些看法。
一、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教育领域,并且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几乎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都安装上了多媒体,希望其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发挥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起到的独特作用。但是不少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课堂现代化气息,不管任何教学内容,就连课堂例题、演示实验、作图练习等等都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在公开课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更是一种泛滥,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代表自己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课堂就是传统教学的课堂,甚至怕引来其他同行的轻视或嘲笑。更有甚者,在有的公开课点评中,专家把是否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一个评分的标准。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其优点不言而喻,功用是不可抹杀的。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恰当运用,这正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选用哪些教学手段,而不是千遍一律的使用多媒体。切忌一味乱用不如不用,滥用不如少用。
二、科学探究教学的误区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科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科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倡导探究式教学应该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但有的教师却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适用于探究,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上为追求课堂气氛,而不顾实际效果,硬把科学探究这一方法应用于课堂某一部分教学内容,致使课堂内容空洞,节奏不紧凑。
我们倡导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形式的花哨,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一味地追求探究式教学,一提到新课改下的科学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的做法,就深显偏颇。提倡探究式教学但并不是说每节课的所有知识都必须由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得,更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
三、课堂激励评价的教学误区
新课改强调,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求教师评价采用鼓励性语言,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概括了教师评价的重要性“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住学生”。但如何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发言问题又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很多教师认为:激励性评价就是没有批评,赞扬和奖励越多越好。因此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我们总能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地对学生进行了激励性评价,整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连连,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说“很好”,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说“善于开动脑筋”等,对学生的任何过程和结论都加以了肯定和表扬,似乎在学生身上挑不得半点错误。评价确实需要欣赏,但更需要客观的、讲究策略的指正。这种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满足于现状,更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事实证明,只有针对性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才是对学生更好的尊重与呵护。
四、课堂提问的教学误区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这一名言,充分说明了教师课堂质疑的重要作用。然而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提问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少教师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不讲原则与技巧,使课堂教学效果减弱,甚至陷入教学困境。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提问不到关键处,随心所欲,信口就问;2、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热闹,提问停留在一问一答的低层次水平上;3、提问表达笼统,有时学生不知所云,无法回答;4、提问后没有停顿,立即点名学生回答;5、提问只求正确解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6、针对学生的回答,不善于追问,忽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考查。上面分析的课堂提问只是就我所能见到的现象而言,尚不全面,但足以引起我们重视。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以上几点是笔者这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改的反思,我觉得,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平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这样就不会仅仅追求课堂形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简简单单的教书,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