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奎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学习中去。
  下面我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营造问题情境氛围,激发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问题意识,调动学习主动性。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成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知识由于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教师营造情境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数学问题情境中,有助于引发主动意识,增强信念,潜移默化,逐步爱上数学,学好数学。还可利用各种模型、直观图形、实验操作及多媒体运用等手段,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为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学生由惧怕变为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有渴望获得新知识的火种。根据这个心理特征,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一旦学生这种渴望求知的火种被点燃,他们的思维创新就会在一种最佳状态下活跃起来,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例如在讲“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准备了一些木条,它们的长分别是6厘米、4厘米、3厘米、2厘米,首先选长为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的三根木条,拼成一个三角形,接下来请一个学生选长为6厘米、3厘米、2厘米三根木条拼成三角形试试。该学生发现不行,又叫一个学生选长为6厘米、4厘米和2厘米的三根木条试试,还是不行,再试试4厘米、3厘米和2厘米的这三根,发现可以拼成三角形。提问学生:具备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才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呢?结果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很快总结出结论。
  二、遵循规律,构建数学问题解决基本模式,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认知过程,把认识论引入数学教学,可以构建“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形成情境诱导学生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以提出新的问题为终点,这一新的问题同时又是下次学习的起点。学生在问题的吸引下,求知欲增强了,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组织学生讨论: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这就需要学生参与讨论,并通过实践尝试,总结出方案,这既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养成了探究讨论、实践总结的好习惯。
  三、把数学融入场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在讲瓷砖的铺设时,我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砖或瓷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它们为什么能平整地粘合在一起而不留一点空隙呢?是不是任何形状的瓷砖都能不留空隙地铺满地面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去认真观察日常生活中这些常见的地砖或瓷砖。又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在引入时,我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量河对岸的树高?这就把数学问题放到现实场景中去,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答案,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冲突。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其效果是一般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四、在数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动手实践,实际应用,在数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更是情境创设的期望结果。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实验,最容易激发学生产生迫切探索新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参加小组互动探究的自觉性也会大大增强。我们大可借此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广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生活情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担任“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写调查报告,教学效果特别显著。这种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更加乐意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实现了多赢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龙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9).
  [3]肖健.优化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效益――谈数学情境创设的几个注意点[J].素质教育论坛,200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