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寿春锋

  摘 要: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难题,作者在这几年来的教学中体会到,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针对消除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从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辅导、教给数学学困生学法指导、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等方面阐述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困生 转化方法
  
  每一个数学老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必要的数学的技能,是数学老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我从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做好个别辅导,实行情感倾斜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等方面,谈了一些认识,以供同仁斧正。
  一、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自卑像一团乌云,笼罩着我们本应阳光灿烂的心灵。而实质上,这团乌云并不可怕,如果我们清楚地认识了它,就能拨开它的阴暗,找到亮丽的自我。
  一般来说数学学困生对数学都有一定的恐惧感,害怕学习数学,都认为数学太难学,抽象、枯燥、无味,对自己学好数学没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消除数学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数学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他们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逐渐有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他的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前列,后来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数学学困生消除自卑,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
  在数学中,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在心不在的学习是徒劳的。数学学困生往往由于基础差,以前的数学学习出现了漏洞,没有及时地给予补救,以至于出现学习上的障碍。数学学困生由于缺乏兴趣,往往很容易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对学到的知识容易遗忘,以至于造成学习无动力,成绩无明显进步。而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量,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1)对数学学困生进行学习数学意义上的教育。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好物理、化学是困难的;没有高深的数学参与运算,人造卫星怎能上天;没有统计数学,国民经济怎能逐步增长;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衣、食、住、行更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的应用是广泛的,我们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更好地生活。(2)巧设情境,诱发求知欲。一个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可有效地激励数学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所设计的问题应满足两个条件:①可行性: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要符合数学学困生的认知水平,过难会使数学学困生望而生畏,过易则失去意义。②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数学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3)创设幽默情境。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使枯燥的气氛活跃起来,能有效地改善数学学困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地使用幽默语言、幽默动作、幽默问题,可以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听课效果。(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成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一个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成真理,在你的课堂上他们会跟着你感觉走,因此要使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至关重要。
  三、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实施尝试性教育
  虽然数学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大多数数学学困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例如我班有一个同学,每次数学考试都不及格。有一次,在教学以四边形为例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时,他上完课后问我:计算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甚至是任意的不规则多边形不也可用分割法来计算吗?敢于猜想、发现就是他学习的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数学学困生身上的各种闪光点,用心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对他们积极的表现和微小的进步都要引起注意并加以肯定,给予表扬,因为有时一两句赞扬的语言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终生难忘。
  多实施成功教育。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应重视这种心理,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得差时,不要过多地批评、歧视,应多用一些古人名言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例如: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成功之母,等等。
  实施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育。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搞一刀切,对于较难的题目,在理解上要降低难度,只要能正确运用即可。
  在作业要求和考试评定上也分层次进行。开始时,应降低作业难度,只要求能完成教材的基础题目即可,中档题目不作要求。当他们成绩有所起色后,对他们的要求又提高一点,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利于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作业批改及考试讲评多进行面批,有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肯定,并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这样让他们更进一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实行情感和辅导上的倾斜
  一些数学学困生由于智力和思维能力偏低,接受能力差,对学到的知识课后容易健忘。所以老师对数学学困生应多进行课后辅导,把重点、易忘的知识多给他们及时回顾和补救辅导。(1)在辅导时,要重点突出,不宜面面俱到,因为数学学困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即使集中了,集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要抓紧他们集中注意力的短暂瞬间,不失时机地让他们在这段时间理解最主要的知识即可,如在学习整式的乘法和分解因式时,只要熟练掌握乘法公式即可;为了使他们掌握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公式、方法、公理、定理,对某些知识要敢于忍痛割爱。(2)在辅导时宜以新代旧,不宜全面复习。如:辅导他们复习分数的性质时,我们不宜全面系统地复习分数,而应在有理数的加、减法学习中,结合讲些分数的性质即可。如:复习小学的应用题时,可在初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中复习。(3)辅导不能满足于结果,而要重思路,因为数学学困生解题结果即使是正确的,解题思路也不一定条理清楚,考虑周全,教师必须根据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4)辅导要做到牵而不引,启而不发,辅导后进生必须千方百计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因此辅导要坚持启发,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的思维,做到正确答案水到渠成。

  实行一帮一活动,学生互助辅导学习。由于多数数学学困生对学习缺乏自觉性,若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就不会自觉学习,况且老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本身的群体作用,将一个数学学困生和一个优等生搭配,使他们座位相邻,成为学习上的伙伴,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有疑难时可得到及时的解决,并在优等生的督促和帮助下,提高学习自觉性,还能从优等生那里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形成竞争、自主、合作的班级学风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数学学困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数学学困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不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反复性都很强的工作,我们要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凡是学困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学;凡是学困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尽量给他们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杨卫东.学法指导之我见.导学思想论坛,1998.12.
  [2]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5.
  [3]孔凡哲.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4]孔凡哲,孟祥静.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2005.1.
  [5]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6]华中师范学院等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