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游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雷

  摘要:游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游戏互动,来增进他们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激发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原则,将增强体育游戏教学的可行性。从而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最终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游戏教学;初中体育;应用
  游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游戏互动,来增进他们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激发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将极大的支撑起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本文以“论游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便是针对上述目的,进行实施层面的探讨。
  一、可行性分析
  游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包括场地在内的一系列客观因素的限制。为此,这里就限制因素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场地的可行性分析
  从通常角度来考察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可知:体育游戏活动通常设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其它户外场所进行。而这些场地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能否在学校范围内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来进行,是实现上述游戏在场地方面可行性的关键。
  体育游戏活动通常采取以团队为单位,所以,可以考虑以“学校操场到学生宿舍楼”为活动带进行体育游戏活动。这有几个优点:①活动区域控制在学校范围内,方便教学以及能保障学生的安全②活动的距离能够得到满足,团队之间在竞赛时,有充分的区域可以开展活动。
  上述所述合理选择校园活动范围,将有效解决体育游戏活动场地的可行性问题
  (二)体育游戏教学原则的可行性分析
  如果说体育游戏开展的“场地”属于硬件的话,那么相关的教学原则便体现为软件。然而,若要真正实现体育游戏教学在学生情感方面的功能,构建可行的教学原则往往比场地大小更重要。具体而言,可行的教学原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
  1.在集体活动的互动中增进情感教育
  由情感教育的内涵可知,体育教学不但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还要促进个体很好地融入集体之中。只有满足了学生社会属性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情感夙求。
  2.体育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积极、热情的个人情绪感染学生。同时在上述集体活动开展环节中,还应在其中扮演协调者的角色。
  3.体育教师应利用鼓励性语言来感染学生
  教师鼓励性语言的使用,能在学生的精神层面推动他们融入集体活动;并使学生能将自身内心真实的情绪得以释放。
  掌握一定的教学原则,将增强体育游戏教学的可行性。从而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最终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具体的内容构建
  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游戏内容,既能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程式化缺陷,又能在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习得体育运动技巧。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关注活动项目的功能,这是个很关键的要素。同时体育课的课时也是有限的,这就从时间上约束了该项目。这里就在“情感教育”为导向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内容设计:不投篮篮球赛
  1.活动目的
  提高传球和运球技术,培养战术意识和对抗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准备内容
  篮球场地一块,篮球一个。
  3.活动方法
  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对人数8~10人。比赛开始,两队各选一人在中圈争球,其余人分散在场内,争球后双方展开攻守对抗,不投篮。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个队控制球的时间长为胜。
  4.活动规则
  执行篮球比赛的有关规则;发球时可以在篮球场的边线和端线任何地方。
  (二)在实践中运用的效果评价
  由于许多学校的篮球架都是标准的,若采取传统的两方对抗活动将形成过于竞技性的弊端,从而大大降低了对篮球活动的兴趣。采用不投篮篮球赛,对专门进行提高传球和运球技术有很大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的人参与其中。最终使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与练习中,体验到愉快、欢乐、成功的积极情感。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还需注意的问题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在时间上的控制是个难点。因此可以采取:在进行游戏之前,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上将游戏目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授,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要素;预先选出团队的负责人。后续游戏开展的有关事项可以直接与团队负责人沟通,再由他实施。这样一来,便节约了时间;在游戏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须全程控制与协调,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段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体育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刘兴.浅谈体育情感教育[J].泰安师专学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魏庙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