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生命的意义体认和价值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现代课堂的价值诉求――生命发展
在尊重生命情怀,追求精神生活,呼唤创造,张扬个性的今天,课堂范式必须实现对历史的扬弃和合理
性超越。当我们确认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时,课堂就理应真正成为生命发展的摇篮,实现课堂中促进生命和谐全面发展的目的。
生命发展课堂范式的生命不仅包含学生的生命,也包含教师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仅包含人的自然生命,更指向人的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两者的天然融合。这里的发展是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是师生怀着对生命的虔诚与敬畏之心对彼此生命发展的意义体认和价值提升。
二、现代课堂的实践建构――涵养生命
1.理解生命,形成全面、完整的生命认识
“自然界需要解释,而对人则需要理解”。朱永新教授在论及“中国教育缺什么”时指出了“四个缺少”:缺少服务意识,缺少人文关怀,缺少个性特色,缺少理想追求。华中师大吴亚林教授在追问在这四个缺少的后面是什么时严肃地指出人的生命有如下特征:(1)自然实体性。这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肉体组织,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的自然属性。(2)个体独特性。人秉承着不同的遗传素质,生存于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需要、兴趣和行为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3)整体性。生命是身心的统一,是需要、动机、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是生命的生长和生活的统一。(4)为我性。人的生命总是个体之我的,生命物质、身体、器官是个体之我的,生活所历事件、过程、体验、感受是个体之我的。(5)普遍性。生命是为我性的存在,但生命的品格又是可以从为我性走向普遍性的。生命的本质是普遍性的。(6)超越性。人的生命正是以其社会性、精神性对自然性和个体性的超越,获得生命的永恒意义,实现生命审美之崇高、价值之极致。
2.关爱生命,促进和谐、持续的生命成长
课堂中师生的生命价值是在教学生活中创造并实现的。课堂应成为师生和谐的“生命场”,通过“对话”而不是“独白”展开精神交往,共同创造出和谐、丰满的课堂生活,从而激发师生主体生命的潜能,增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境界,丰富生命的意义。
为此,课堂教学必须从“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走向“缔造取向”,体现人类从追求“技术理性”到“实践理性”再到“解放理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操作、想象、质疑、创新和交流等形式来获取知识,过程与结果有机融合,知识、能力、智慧和谐发展,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理智生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力求让学生获得丰富、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体验的情感生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长和人格养成,努力让学生获得高尚道德的熏陶和丰富的人生感悟,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一起经历的道德生活。
在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不能忘却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忘却智慧的启迪,更不能忘却的是――生命的润泽,因为“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生命成长历程。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