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作文结尾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继娟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常发现有一些学生的文章开头颇具恢弘之势,中段也自然丰满,但结尾时却显得突兀,甚至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令人遗憾。其实文章的结尾应是正文水到渠成的自然收束。好的结尾正如秀美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也如美妙的乐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结尾言尽而意远,给读者以启迪和联想,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想象和更深刻的思索空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能让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本文将从含蓄、象征、设疑、出人意料四种情况介绍作文结尾方法。
  一、以含蓄的形象结尾,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文贵含蓄。含蓄蕴藉的结尾就是指不直接言明题旨,而用委婉的语言或描写暗示,含义深远,留有余地,只是委婉地将题旨隐含在形象里,让读者去想象,去体味。含蓄式结尾法一般采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运用高度精确的语言,点到即止,就像山水画一样,只取一截,其余或烟雾笼罩,或树木掩映,藏而不露。
  老舍的《小麻雀》结尾这样写道:“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很低,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文章的主旨就蕴含在这个形象里了,作者有意不言明小麻雀是死了还是活下来了,留下悬念,让读者自己去揣测,去想象。
  有一篇学生作文题目是《爷爷种稻》,写的是爷爷深受传统、保守之害,吸取教训,在孙子科技种田的带领下终于大获丰收的事情。文章结尾写道:“爷爷抚摸着孙子的头,对老技师说‘瞧,我种的稻子收获了,你培养的这些稻子也收获了。’”这是很形象的比喻手法,使科技兴农的主旨得到了含蓄的表现。
  二、采用象征的手法结尾,以收托物言志之效
  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结尾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含蓄有味,以启迪读者。
  矛盾的《白杨礼赞》是这样结尾的:“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以昂扬的笔调高声赞美白杨树,其实是赞美北方的农民。
  有一位同学在《枫叶》结尾中是这样写的:“是的,它们才真是这枫叶的精华。我想着,又一次向枫叶望去,似乎看到那中间正孕育着无数的枫叶。”小作者将对枫叶的由衷喜爱和对生机勃勃的少年的歌颂通过象征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三、设疑作结,启发读者思考
  俗话说:“会说莫过于会问。”在一定的语境中,问得巧,问得活,问得妙,常能获得常规语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日常习作结尾中,或反问,或设问以问句的形式结尾,同样可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体味到多种艺术美感。
  例如《陋室铭》结尾写道:“孔子曰:‘何陋之有?’”作者不仅用反问句作结,而且还故意隐去前面的“君子居之”以此含蓄的说明“陋室”只要是“君子居之”便不陋,真是韵味无穷啊!
  看过一篇学生的作文,《我给爸爸打个分》的结尾写道:“请您猜猜看,我给爸爸打几分?”这就比直接说“我的爸爸真好,我要给他打百分”来的含蓄。
  四、以出人意料的事件作结,可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人意料的事件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事件出人意料,一方面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发人深思;另一方面又能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我们都熟悉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结尾由佛莱思节夫人说出:“我那一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5百法郎!”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意外结尾,情节再次形成一个“奇峰突起”,这样的结局所含的思想意义更深刻,更撼人心魂。
  总之,文章的结尾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根据正文灵活运用,反复体味、揣摩,定能写出“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效的好结尾。
  
  作者单位:
  山东莒县教育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