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清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遗憾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没有问题地走进教室,又没有问题地走出课堂是常见的现象。因此,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1.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成为大孩子,把微笑带进课堂,与学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再如课堂上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之中,不要长时间固定在讲台上,要经常把讲台让给学生,从形式上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趣。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学内容故事化。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好客的村民送了他们一个大西瓜,猪八戒连忙抱过大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一听满脸不高兴:“哼!西瓜是我抱回来的,应该多分一些,最少也得六分之一。”聪明的悟空听了直笑:“切八分之一给你怎样?”八戒高兴地答应了。当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说道:“我真傻!”学生听了以后,纷纷提出问题:“八戒吃的西瓜是不是最多?为什么八戒说自己傻?分数的大小如何比较?”
  
  二、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只有学生自己乐于提出问题,才算主体作用真正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随时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让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执教者下一番功夫去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我设计如下问题情境:“从出生到2008年,小明和爷爷都刚好过完第18个生日,你们觉得可能吗?”“这是什么原因?”“这位爷爷究竟多少岁?”……学生感到很奇怪,于是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连原来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投入议论,学生急于知道正确答案。
  
  三、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申,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去尝试篇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时,我先出示各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完成:
  (1)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
  (2)用学具摆出几个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说说四边形有何特点。
  (3)观察几种不同的四边形,尝试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通过这一探索情境,学生在辨认和动手操作过程中,四边形有何特点,怎么对四边形进行分类等一系列问题便油然而生。
  
  四、巧妙引导,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向老师提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得怎样提。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原因,他们往往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会质疑问难。针对这种情况,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体会老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当然教师提的问题也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为学生如何提问题和该提什么问题作示范。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第二,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老师先问学生:“有个四年级学生说,他长这么大了只过过3个生日,你们相信吗?”学生经过仔细思考,便会争先恐后、接连不断提出许多问题。第三,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题时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待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再启发其提较复杂的问题。例如教学“求91、92、95、98的平均数”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91+92+95+98)÷4进行计算?”然后提出“能不能先算(1+2+5+8)÷4=4,再加上907”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提问题,让其先进行讨论,使学生不必直接面向老师,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如在教学“比较1/5和1,7的大小”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之后,学生便提出这样的问题:“明明7比5大,为什么有同学说1/5>1/7呢?”
  俗话说:“不怕不懂,最怕不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取时机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发地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