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要学好语文,当然非下苦功不可,但也并非一味的苦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功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很难设想,一个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能顺利实施。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习就没有效果,语文能力又怎能提高呢?高中新教材的试用,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用以几种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 精设导语,创造最佳氛围。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有经验的教师从不忽视开场白的设计,在学习《劝学》一文时,教师注重名人效应,穿插格言警句,而精心设计这样一段导语:“‘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李白之所以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道理。杜甫之所以能‘下笔如有神’,是因为他以‘读书破万卷’实践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深知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两千年前的思想家苟况是如何谈论学习的呢?……”在分析《鸿门宴》人物形象时教师设计的导语是:“鸿门宴上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写?”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争先恐后的重书历史画卷。教师富有感染力、激发力的语言,为下面的语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 巧选入口,出奇制胜,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巧妙选择切入口,力争出奇制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好之”与“乐之”中求知。如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考虑到这篇杂文写作年代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在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后,教师没有按部就班从头至尾加以分析,而是打破常规,直接从第二部分入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对待文化遗产,鲁迅主张怎样拿来了对待文化遗产态度是什么?文化遗产分几类?怎样区别对待?转而讨论“闭关主义”和“送来主义”,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由于突破了通常的教学顺序,出其不意,巧妙选择切人口。激发了学生兴趣,从始至终学生都是态度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发言踊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3 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效果。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剪裁的能力,从而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联系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甚至对项羽是否是个“沽名钓誉’之人大胆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项羽虽然有‘力拔山令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但由于他年轻气盛,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与对手斗争中,优柔寡断,少谋轻信,并为‘侠义’之气所左右,错失了‘杀刘’良机,为‘垓下自剔’埋了祸根。而这恰恰表现出他的厚道,同时也是他。妇人之忍,的再现,他并非有意给自己买一个好名声,只能说明他远非是老谋深算的刘邦的对手罢了。”教师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使学生在被人欣赏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
  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总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大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退居“第二线”让学生唱主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还会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