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中学生的作文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教师应该在作文的命题、辅导、评改、讲评等各个环节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以期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培养兴趣 命题 辅导 评改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是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任务。从当代国外作文教学的状况看,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着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在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为文指出,中学作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不少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自觉贯彻这一原则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作文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上是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下面就作文教学的几个环节分析有关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1.命题。是作文教学首要一环,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写好。它是一次作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学生写作的欲望直接来源于教师的命题,命题的能力是一位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反映,在这点上应该是慎之又慎的。早在5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的前辈们就提出了作文命题的原则应该使学生能写、会写。作文命题应该有利于学生直抒其对生活的感受,这就会诱发他们的兴趣。
  
  2.辅导。辅导学生作文,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而又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环。从广义上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观察采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的练习都是一种辅导,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狭义的辅导指作文命题以后的辅导。命题后的辅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学生掌握恰当的思维方法,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审题理解题目提供的关于作文内部的质的规定性。审题使学生搞清命题对文章传达对象的规定,即取材范围,文体、立意要求,结构及表达方式要求等,使学生对命题的意图,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命题后辅导的作用在于:一是帮助学生梳理记忆材料;二是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立意;三是通过辅导激发他们的作文灵感。学生一般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的,需要启发诱导,才会产生作文的欲望。命题后导之以情,创设诱人的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有兴趣进行作文;其四,通过命题后的辅导,给学生提出一些确切的要求,如内容上,表达、文面、时限等要求。这样既保证了作文的目的性,也为下一步作文评改做了准备。
  
  3.评改。作文评改问题上如何才能确有实效而又使教师不用花费大量精力,这一直是影响作文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问题。虽然教学大纲中也讲到“评改要采用多种形式,讲求实效”,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却有许多困难。这些困难首先来自习惯认识,习惯上大家认为精批细改是作文批改唯一有效的途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以批改见红的繁简作为检查教学认真与否的依据;学生家长,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家长常以作文见红的多少评价教师的工作。所以在我们对百名语文教师的调查中,全部都是坚持了精批细改的。在同一些教师座谈中,不少教师也反映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改一次作文耗费几十个小时,反到影响了整个教学工作,也影响了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又苦于无奈也只得这么去做。看来如何改革作文评改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也绝非语文教师自身可以解决的。
  作文批改的重要性除了它是写作前指导的反馈和继续,是写后评讲的依据和基础,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直接交流。往往多有这种情况,一次作文的批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此后作文的兴趣的建立。恰当的,特别是贯注情感的鼓励性评语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作文批改是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必须十分慎重,虽然这是件耗时费心、令人感到厌烦的事。鉴于此,教师首先要克服厌烦情绪,要从责任感出发,投入爱心,适时调节情绪,使每篇作文都有一个新鲜感。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教育学家爱默生讲:“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千万不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文批改上,笔者主张应该是重批轻改的,把精力放在批,特别是眉批上面,不放在改上。过多的改,所谓满篇见红的做法从实践中看,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是你做得越细他越不重视,结果是劳而少功。这样倒不如作好眉批,把改的工作让给学生。
  讲评从作文教学过程讲是一次作文总结,是面对全班学生总的一次作文批评。方式上多用总结式讲评,总的指出这次作文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评式,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分析;学生互评,讨论总结等。笔者以为无论形式如何都应该有利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学,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靠作文教学自身就可以完成的,有必要呼吁各科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领导共同重视,共同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