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内驱力 打造快乐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说过:“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的,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从而实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要求。
  通过笔者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发现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或因实验室没有器材,抑或因器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缺点,所以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以便可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一、自制器材,破解教学重难点
  
  1.自制探究压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器材
  苏科版初二《物理(下)》中《力―弹力》一课,介绍了压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同学们对压力可以改变塑料瓶、弹簧、海绵、竹子等的形状,很容易理解,但对于使坚硬的物体比如桌子发生形变就感到难以理解,笔者自制了这样的器材。
  选择一个酒瓶,瓶肚大一点的,然后在瓶内装入红水至距离瓶盖处大约5cm处,用瓶塞塞好酒瓶,将吸管一端削尖,插入瓶塞内至瓶底处,然后小心地用嘴将瓶内的红水吸入管内,并用鞋胶把瓶塞上的缝隙密封。只要我们用力挤压瓶壁,瓶内的红水就会上升,现象很显著。
  2.自制陀螺,验证三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笔者在《光的色彩―颜色》教学中利用学生儿时玩过的陀螺,验证红绿蓝三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首先将一张白色圆纸板按照扇形分为均匀的三部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将圆纸折成圆锥形状贴在陀螺上。用白色强光照射,并高速旋转陀螺,可以看到陀螺成了白色。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开展实验,学生动脑动手,能够更好地实现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3.制作“火箭”,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在《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节中,受到课本活动演示点火爆炸启发(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
  笔者制作了个“火箭”。器材:易拉罐1只,制氢气装置1套,火柴1盒。易拉罐开口向下,将氢气缓慢地收集到易拉罐中。在收集氢气过程中会由于有少量的空气残留在易拉罐里,用火柴点燃氢气,会听到很强烈的爆炸声,同时会看到易拉罐跳起来,上升了十几厘米多高。
  
  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改进实验方案
  
  1.自制水果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在苏科版九年级上课外活动与练习中,提到自制水果电池,研究水果电池电极正负与水果的种类和插入金属片种类的关系。由于该实验制作了一个水果电池,于是我就对实验改进如下:(1)串联增加水果电池的个数,增加电源电压,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2)用二极管代替小灯泡,只要一两个水果电池就可以使二极管发光。
  2.直流电动机模型实验改进
  在组装完直流电动机后,很多同学的电动机转速不够快,甚至不能够转动,在排除电路故障后,基本上都集中在线圈太重,摩擦力太大这两方面。由于香烟盒里的锡箔纸质量很轻,可以使用锡箔纸代替铜线做的线圈。
  3.对人造彩虹实验古法的改变
  苏科版《物理初二(上)》中《光的色彩―颜色》课外实践与辅导中提到了人造彩虹实验。文中描述了我国唐朝流传甚广,连长安儿童都能演示的实验。嘴中含水对着太阳喷,可以看到七彩虹光。对该实验的改进:用皮管接在自来水龙头上,将皮管出水口捏扁,对着阳光喷水,人在面对阳光处即可看到持续的七彩虹光。
  4.光的色散实验再设计
  在苏科版《物理初二(上)》中《光的色彩―颜色》这一节,得到白光是有多种色光组成的结论,是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光屏上得到多种色光。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是阴天,没有太阳光,教师只好安排同学们课后去完成了。笔者对该实验作了如下设计:将Powerpoint文件的背景设置成白色,利用投影仪发出的白光,照射三棱镜,在白色的荧幕上就得到了多种色光。通过调节三棱镜到荧幕的距离,色光的颜色可以变得更加鲜艳。
  5.帕斯卡实验模型改进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时,按照课本用一个大可乐瓶一个大盐水瓶模拟帕斯卡实验。用刀在可乐瓶轻轻地划上裂痕(注水后水不溢出),将两瓶都注水,不要太满,用塞子塞紧,并用吊针连接盐水瓶和可乐瓶,高举盐水瓶给“可乐瓶挂水”。水立刻就会从可乐瓶的裂缝喷射出来。
  6.铅笔芯的多用途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有这样的一个活动。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该活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铅笔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从而使小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发生变化。铅笔芯除了可以用来完成该活动,引导出变阻器的原理,还可以在其他的方面有一些创新的使用。
  (1)利用铅笔芯回顾上一节学习的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粗细的关系。
  上面的活动正验证了铅笔芯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有关。要验证电阻与粗细的关系,只需要将两根相同的铅笔芯紧靠在一起,就会发现此时灯泡明显变亮了,电流表示数变大了。
  (2)利用铅笔芯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在苏科版九年级《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这节中,学生可以使用铅笔芯进行实验引入新课。选择合适的电源电压一般选择4.5V,将灯泡、铅笔芯、开关和电源组成一个串联电路。通电一分钟左右,用手触摸铅笔芯,会发现铅笔芯很热甚至会有点烫手,很好的证明了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会发热,把电能转化为内能。
  (3)利用铅笔芯探究电流的磁效应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活动16.4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奥斯特实验)。实验采用了一节干电池,但由于灯泡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造成电路中电流很小,实验不明显。有的教师会将一根导线直接接在小灯泡两端,这样做由于电流比较大,导线周围的小磁针的确立刻偏转了,现象很明显,但由于短路,造成电池电量很快就用完了。笔者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用铅笔芯代替小灯泡,由于铅笔芯电阻较灯泡小,电路中电流就比较大点,而且还不会发生短路,把电源电量很快就消耗完了。
  通过动手制作或者改进实验器材,丰富了物理实验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们探究学习物理的欲望,为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物理提供了内驱力。有利于实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