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群英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作为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诱导学生深入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问题教学法,能够以问题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新时期下较为提倡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历史;应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初中历史作为教育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之一。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分析能力还很欠缺,需要教师设置一条线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问题是最好的“路线”,其原因在于:其一,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二,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因此,问题教学法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问题教学法指的是:问题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历史教学内容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是陌生,不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教师想要顺利的开展问题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异性的问题情境,借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进而深入探究、了解历史知识,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
1.新旧知识衔接。即: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而提出新问题,或者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西安事件、日本侵华时国共两党所采取的对策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趁势提出: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国共两党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学生很快会总结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结论,并也能清楚地认知其实情的原委,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
2.比较分析。即:结合教学内容,出具两个或者多个相似的或者同类的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相对比,趁势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北京人”的教学内容时,笔者采取绘制、打印“北京人”的头像,进而与我们现代人相比较提出问题: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在哪?北京人的特点是什么?等等,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北京人”的认识和了解。
3.情感渲染。即:结合教学内容,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去探究历史,真实感受历史内容,有助于推动学生发出疑问。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策”教学内容时,笔者采取“换位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是“嬴政”,面对当时的情境,你会怎么做?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的方法
1.故事诱发问题法。历史教学内容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初中生年龄较小,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运用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通过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趁势提出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学习“伐无道诛暴秦”的内容时,笔者通过讲“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之后提出问题“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猜想一下起义结果会是什么?”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2.直接提问法。即:结合教学内容,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讨论,有重点地听讲。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直接回答问题,进而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找出思想认知方面的差异。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中“戚继光抗倭”内容时,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戚继光已经有了认识,因此,笔者结合内容直接提问,即:你了解戚继光吗?你认为戚继光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自己动手的能力。
3.焦点引导问题法。即: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焦点事情,来引出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教学内容时,笔者以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黑人的身份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那么请你们猜想一下,奥巴马今天能够当上总统,首先应该感谢谁?”学生马上会展开思维,进行猜想,积极性相应调动起来,在学生猜想之后,告诉学生答案“奥巴马最应该感谢林肯”,“想要知道原因吗?”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总之,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确保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和历史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凸显问题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旭远.推进新课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湖北省仙桃市杨林尾镇一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