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作文的点滴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席红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质量如何呢?答案是否定的。翻开小学生作文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言之无物,语言贫乏,缺少真情实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作文设计理念陈旧也是其中之一。具体表现为:其一,出题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在作文训练中,学生遇到作文形式常常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其二,作文内容重复,缺乏吸引力。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写作内容大都是“假期中的一件事”“我的家庭成员”“我敬佩的一个人”“一件难忘的事”等等,而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将作文训练和学生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却很少。其次,作文要求统一,缺乏针对性。为了方便布置,方便讲解,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大都是千人一题,无论作文水平高低,无论是否有过类似体验,要求都是一致的,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作为教师,应更新作文的设计理念,使作文设计思路要更开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等这些崭新的理念为教师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爱好写作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热情,以兴趣为先导逐步让学生爱上作文。
  1.给作文穿上美丽的新装
  高年级学生,大多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注重个性展示,可让他们为自己的作文本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起一个美丽的名字,为每次的作文,配上可爱的插图。当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表扬时,可让学生在这次作文旁画一个笑脸,作为自己的奖励。
  2.我的作文发表了
  能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收到稿费,是每个同学梦寐以求的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从每次作文中选几篇比较好的文章,以书信形式告之学生,如某某同学,你的作文《×××》,被《明月之星》(班级墙报的名称)杂志所采用,特寄稿费一元。喜欢交际的学生,能收到别人写给自己的信都很兴奋,更何况还有象征性的稿费,这无疑也会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样还愁以后写不好文章吗?
  二、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主人,留心生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材料,即使能工巧匠,也无法选出精美的器物来。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生活愈丰富多彩,写作的素材就愈充足。说到这,也许会有人说如今小学生的生活面太窄了,生活内容太单调,每天是两点一线,除了看书作业还是看书作业,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缺少生活素材。其实不然,学生接触的东西不仅来自课堂上、书本上,还有许多来自家庭、社会、广播电视以及多媒体网络,学生实际缺少的并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关注,缺少发现。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并尝试着用各种有效途径,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使其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平常,从日常生活中努力找到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来。如前不久,一堂语文课上,我正在上课,门外突然传来一声“刘鹏在吗?”我开门一看,原来是刘鹏的妈妈,天气骤变,她担心孩子着凉,送“温暖牌”来了。只见她身上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我接过毛线衣,她正要走时,我问了一句:“你不冷吗?怎么穿得那么少?”“我刚从田里回来,顾不得那么多了。”说这话时只见她全身哆嗦,脸冻得红红的,却强忍着,说完便走开了。此刻我回过头来,发现孩子们的眼睛盯着门看,我灵机一动,调整了一下情绪,便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那一幕进行即兴表达,同时要求他们就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等将其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学生听后兴趣盎然,此时的习作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事。结果在短短的几十分钟,一件件佳作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又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将其作为作文课堂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的日子里,我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关心社会,看待这场自然灾害,并积极参与到火热的爱心行动调查中来,同时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来。最后一篇篇催人泪下的习作脱颖而出。这样既练了笔,又教育了自己,像这样的画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处处皆文章。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迁移写法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读书,如果只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正是所谓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积累才可能导致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阅读和写作其实是一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的表达,只有吸收的充分,表达才能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日常阅读训练,可以使学生语言存量日益丰富,思维的领域也日趋广阔,说话和写文章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的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再次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狠抓课堂阅读教学这一语言积累的“主战场”,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语段熟读成诵,从而内化自身的语言,引导他们学习其他作家的写法、手法,读写结合。因为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一篇篇精彩的范文。还要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在阅读中擦出与作者思想碰撞的火花,在阅读中迁移写法,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四、鼓励学生自评、互评
  鲁迅先生曾说过,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而现在许多学生都普遍没有养成在写完作文后修改的习惯,大部分是大致想一下便下笔了,有的甚至连想都不想便草草了事。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强化学生这方面的意识。首先就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投影或教师范读的方式组织全班评改,引导学生在评改中总结方法,然后大胆地让学生自评、互评,鼓励他们不断地读,在读中发现语言的不畅,在读中发现错别字,在读中发现“闪光点”……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在自评中发现自我优点与不足,在互评中彼此分享习作快乐。像这样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水平便会迅猛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它已经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之路,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乐事,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都在孜孜不倦地实践和探讨之中。综上所述是我个人之浅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