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儿童的钢琴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禹冬
钢琴走进了千家万户,学习钢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家长们重视智力投资与启蒙教育固然是种好的现象,但有些儿童自身的学习兴趣却并不高,被动地在家长的 “督促”下不得不练、不得不学。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孩子们出于自愿地练琴呢?这已成为儿童学琴有待解决的难点了。
一、通过感受萌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生理愉悦,是儿童最初的美感本能。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音乐中的旋律、音高、音色;1岁左右的婴儿能对各种音乐、旋律具有分辨能力;3至5岁是发展幼儿喜悦等积极情感的关键期和快速期。这说明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天真烂漫,纯真朴实的特点,其审美情感体验还处在“悦耳悦目”较为低层次的美感水平。为此,我们可采用“听为先导,感受入门”的途径,推动儿童兴趣的萌发。
譬如:让初学儿童欣赏教师弹奏的儿歌、律动曲、游戏曲,把“听”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抓好抓活。一开始就用悦耳的乐曲,刺激儿童的听觉,开启儿童的乐感。还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通过最简单的拍手或打击乐器(物体),挖掘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节奏感与音乐潜能。组织音乐游戏、即兴表演,如:在带有动物的叫声节奏练习中,感受四分休止符的长短。还可以运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训练方法,让儿童跟着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和速度击掌打拍,来体验节奏感,从而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反映的灵敏性、节奏的敏感性及对音乐的感受性。这样,孩子们会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气氛中,露出欣喜的神情,进入审美情景,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手舞足蹈地“动”起来,极其天真地表达自己的喜悦情感。从“听”到“动”的过程,实际是儿童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萌动。当孩子们内心被刺激得痒痒的,并意识到这种悦耳的音乐是从眼前这架神奇的钢琴中传出来的,从而产生了强烈触摸钢琴键的意识。
二、鼓励孩子树立自信
儿童都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对他们特别要注意多鼓励、少责备,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对年幼的孩子,还可以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还要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加各种独奏、重奏、合奏音乐会。另外,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普及性钢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且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愉悦他们的心情。因此,应该始终注意让孩子带着愉快的情绪学习,而不是强迫。
三、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家庭环境对培养儿童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及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平时可以给孩子多放一些儿童歌曲,简易钢琴曲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通俗乐曲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还可以在墙上挂一些彩色的音乐贴画等,让孩子在视觉和听觉上达到完美的结合。教师则尽可能范奏范唱所有的钢琴曲目,最好能自编歌词添加到旋律中去,以便儿童能更快地掌握曲调,更好地理解音乐。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老师和学生一起去做音乐游戏的方式,这种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使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听、说、唱、跳中感受音乐。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获得的绝非仅仅是学会一首曲子,而是使他们在懂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了解真、善、美的真谛,追求美好的人生。
四、发挥家长的陪练作用
应该说,在培养儿童的兴趣中,家长起到的是关键性的作用。除了家长在儿童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外,“陪练”在儿童学习钢琴中也占了一部分原因。每位学琴的家长都以十二分的热情和耐心陪孩子练琴,风雨无阻地陪同上课,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所取得的成绩上,而大大忽里了儿童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很多儿童对钢琴的学习从有神秘感到神秘感逐步消失、又逐步产生抵触情绪,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随之紧张,破坏了家庭的气氛,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厌恶弹琴。这种认识对儿童学琴的效果有不良的影响。家长在培养儿童学琴的过程中应认识到良好的学琴气氛和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儿童学习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对钢琴有兴趣。
家长应认识到,学习钢琴是非常艰苦的过程。天生对学琴产生兴趣的儿童是极少的。因此后天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呢?
家长可利用儿童的各种心理上的需要尽可能地使钢琴活动给他们带来满足感,激发他们后天的兴趣,可经常性地让儿童在朋友、同学、家属面前表演、发挥自己。这时钢琴学习就会带来荣誉感。渐渐地,把儿童的这种荣誉感转变为自身的需求,转变成发展内在的要求。当然,钢琴的学习时曲折、漫长的、家长们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最终成了揠苗助长,无端的耗去宝贵的时间,成为劣质艺术中的牺牲品。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