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激趣“三字”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谷训刚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学习语文时。兴趣作用更大,其学习往往随兴趣而迁移。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如果把握好“说、演、争”三个字的教学策略,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说
在语文课堂上,我鼓励所有的学生去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的课文,在传统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归纳到:做人不能见异思迁,贪心太大,会一无所获。而今,我鼓励学说:“你喜欢这只小猴子吗?为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不喜欢,也有人说喜欢小猴子,这只小猴子不满足于现状,总有新追求,新目标的进取精神。虽然最后它一无所获,但是体现了这个追求的过程。我想,这两种答案都反应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尤其是第二种更体现了思维的求异,更值得肯定。”
只有让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激发他们说的“欲望”,鉴于我们班容量大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一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二来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更重要的是给那些不喜欢在大场合中讲话的学生创造空间。提供条件。我们知道,课上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除了不会回答、懒惰的原因外,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心理原因,害怕讲错,怕老师、同学笑话,现在变成了小范围的同学的之间的学习,这些同学会“无所顾忌”的。因为同龄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演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上有很多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可以采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我结合当代小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大胆采用“演”这种形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为孩子们搭建起学习语文的立体大舞台。
例如,我在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时,学生编排了不同版本的《西门豹新说》。一群孩子重演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故事。学生在充分理解与颁会文中人物特点的同时大胆进行创新。在这个课本剧中,一群孩子大胆地把现代的思想、语言、物品等用到剧本之中去,把古代、现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人感觉是幽默、生动、有趣、新鲜、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是别开生面。学生为了演的更出色。积极主动的对课文中的词、句段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激发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想让他们学好都难。
争
这里的“争”是争论的意思。苏东坡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俗语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
我在讲《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叫学生看着题目思考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吃水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挖井人是谁?有人问为什么挖井。然后,开始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先不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在他们争论中加以引导。比如说在回答吃水是什么意思时,有小朋友说,吃水是绍兴方言,是喝水的意思。马上有个学生指出文章写的是瑞金。怎么会有绍兴方言。最后在争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吃水是很多地方的习惯说法,和喝水是一个意思。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学生培养各自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争论,同学们的思维得到碰撞,碰撞出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火花。这些都是小学生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生长出来。
“争”其实还有另一层古义,小学生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所以适当组织竞赛,有助于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动机。运用竞赛和表扬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初步尝试在语文教学中,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字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IQ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兴趣。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