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331-01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素质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和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下面谈一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几点看法。
  一、创新和改进招生机制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体制仍以应试考试的方式进行,以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研究生虽然应试能力较强,但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还有许多研究生只是为了提高学历以便将来有一个更理想的工作,并不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于在学术或研究领域有所创新的能力或动力不足,结果自然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因此应改革目前的考试和招生机制,重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兴趣和研究潜力。首先,改进招生机制,录取学业优秀且具创新潜力并对某一学科有强烈兴趣的优秀学生。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美国各大学招录研究生时采取双向选择,只将GRE和TOEFL考试作为基本要求。招生人员通过研究生入学申请材料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获奖情况、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绩、教授推荐信、自我陈述等对申请者进行综合评定,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辨性、写作能力、研究水平和潜力等综合能力。这种考察综合素养的招生机制有利于选拔出优秀生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美国的招生制度给予申请者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可以同时向多家研究生院提出申请,优秀学生往往会被多家院校同时录取。其次,应注意录取由学科交叉经历的的优秀生源。生源的交叉有利于学生创新潜力的激发,因为不同交叉学科的学生在交互中容易产生思维碰撞和延伸,而这种碰撞和延伸往往就能产生新的东西。
  二、科学的的课程设置
  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为研究生实现创新打下深厚的基础创造条件。首先,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的设置。在当今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社会变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基础理论知识是一切从事科研活动创造基础性条件,也是研究生适应科技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转化的基础。对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分方向发展,兵营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如在美国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为了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很多大学还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课题组和试验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进行学习,这样研究生可研究的领域被大大拓宽,有利于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就业有更多的选择。
  三、改革教学方法
  大学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应进一步改革,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批判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前提。如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是适合。这几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亲临”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或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运用决策模型或评价等方法,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终身学习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四、培育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和导师团队
  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及导师团队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往往更能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导师要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并应当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同时,还应具为社会、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应当努力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从学习到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好思想、作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导师集体指导,发挥团队优势。美国研究生的培养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指导相结合,集合学科师资的集体力量对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借鉴点美国的经验。在美国,研究生入学后除了有1位导师外,还有4~6位本学科相关方向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对研究生修读的课程、研究方向的确定、综合考试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负有指导、咨询、组织和把关的职能。这种机制把导师个人作用和本学科师资集体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了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研究生与不同的指导教师轮番进行交互式接触,可以博采众长,形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研究生、导师、指导委员会之间互动的质量、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迎新,董运平.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期.
  [2]张玉春,曾巧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科技信息》,201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7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