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设计教育的人文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在现代设计教育事业应运而生、如火如荼地发展的今天,功利主义思想在设计教育中的浸淫与渗透,已成为设计教学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从艺术的维度出发,积极寻找失落的人文传统,认真分析、探索和总结传统文化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是实现中国设计人文化和本土化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设计教育;传统精神;人文性;本土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095-02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对设计人才的进一步需求,设计教育在我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发展的同时,良莠不齐的教学质量和急功近利的风气,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严峻课题。中国的设计教育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回顾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程,设计教育一直以来“重实践、轻理论”研究倾向,已使相当数量的设计院校将设计教育几乎变成了专投市场所好的职业技能培训部和服务商,这种功利性、单向度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深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和国民整体素质的影响。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设计教育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建设所处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社会群体对设计认知程度的不同和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差异,对现代设计观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而另一方面,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大众群体中的浸淫与蔓延,同样会促使设计师摒弃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精湛的民族技艺,以及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儒学、佛学、道学等人文思想,将自身作品沦为因境遇不同而按需所求的商品宣传的附属品。这种实用主义的国民性反映在设计教育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设计教育急功近利的倾向。真正的设计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提升经济效益的手段和美化商品形式的附加,它是人类通过设计思想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环节。而大量事实表明,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尚缺乏文化精神的培养和艺术与设计理念的支撑,以及必要的设计实践的理论探索。
  设计教育作为一种公众范畴的文化活动,其发展和普及,不仅影响着民众的审美情操和精神世界,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Jones在《设计方法纵览》一书中提到“设计是表达一种精粹信念的活动”,是一种直接面对大众的艺术活动,设计艺术与一切艺术形式相同,必将向大众反映的是设计者的艺术思想、情感和技艺水平。因此,如何利用设计艺术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凸显人文思想在设计教育中的功用,更好地提升和引导我国大众的审美水平和意识走向,是当下亟待探讨的问题。
  设计教育的人文性体现,这首先体现在设计与设计教育要以正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观为前提,才能保证设计教育目标符合设计发展趋势。当今的设计已不是单纯地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的形式和功能上,而应对设计概念进行延伸和拓展,让设计承载相应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属性。作为设计教育者和广大设计从业者,对设计的理解理应以历史的发展眼光看待今天的学习与创新,从彰显着人文历史的中外设计史出发,将对设计史的学习与研究,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设计艺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深刻了解设计艺术与其他艺术和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设计教育要把艺术基础和设计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使艺术思维有效地渗透到设计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从人文的视野来解读设计、研究设计,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知半解的史料,堕入到闭门造车、刚愎自用的窠臼中去。
  其次,设计教育应加大学习民族传统的提倡力度。大众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和民间文化。“不同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并以此形成独特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依托,被一些学者称为‘精神植被’,它使得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得一个民族拥有自尊的资本,使得一个民族获得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东方文化的根本特点在于以整体观念和整体思维,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对于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篆刻、剪纸、戏曲、皮影、泥塑等民族和民间文化,在不脱离国际设计大语境的基础上,以独特的人文内涵和民族气质,形成中国设计的特色语言。
  再次,设计教育的人文性需要中国设计积极构建自身的文化形象。迪尔若特在《超越科学和反科学的设计哲理》一书明确指出: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依附于科技,也提升科技产品的附加值,是对科技产品的再创造。设计因其创造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现象,人类的设计活动包含了人的社会行为与文化思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由于企业和厂商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商业利益的驱使,使得设计流程和设计结果都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厂商对产品的最低要求为目标。而大量设计人员在设计周期缩短的同时,急功近利的膨胀思想和参差不齐的业务素质使得设计作品往往沦为商品宣传的附属物。这样的结果不仅仅使中国设计缺乏独立的艺术与文化的竞争力,同时也使我国设计的文化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中国设计应着眼于运用传统文化的同时,以深厚的人文内涵和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建立起我国自己良好的设计文化形象。
  最后,中国设计教育应以特色的教育模式、文化底蕴和创造能力为核心,加强艺术与文化的统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设计从业人员增长迅速,注重艺术与文化的进一步整合成为设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脱离文化就没有了内容,文化脱离了艺术就没有了形式。艺术与文化的相互脱离已造成了中国设计力量的松散,这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和审美价值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设计艺术缺乏文化的支撑,尤其缺乏中华文化的体现。中国设计只有加强艺术与文化的统一,加强人文内涵,才能产生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中国的设计教育,应在倡导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当代艺术思想和成果,从人文的维度去重新观察、发现、考量和把握诸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而今,我们正置身于设计教育的滞后与企业产业发展迅速的矛盾与冲突中,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21世纪,在当今以多元文化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下,提倡设计教育的人文性、民族化和本土化,不仅是一种文化战略,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修养、尊严和价值所在,同时也是培养新一代设计创新人才,积极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实现中国设计教育的崛起与腾飞、赢得中国设计的自信与尊严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兴涛(1981― ),男,河南民权人,助教,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书法和篆刻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3]熙阳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年第4期.
  [5](日)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