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艳荣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题,小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现象非常普遍,教师虽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收效甚微,这样一方面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步履维艰。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只能消极、被动地去对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许多学生也努力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地完成作文,但常常得不到认可,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推动力。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把作文当作一件乐事,就会兴趣盎然地构思表达,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好像给学生一个精彩的镜头。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缺少观察,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生活情趣,没有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觉得作文无话可说,只有激励学生积极地生活,有了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的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说空话、套话的弊病,使作文具体形象,言之有物。
  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带领学生做喜欢的游戏。比如,到商店买学习用具,老师问谁愿意,说说你平时是怎样买学习用具的?找两位同学,一个扮演售货员,一名扮演顾客,上台表演,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看这位顾客是怎样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用具的。然后分组表演让同学们都亲自当一次售货员,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教师让同学们把刚才的活动过程写下来,由于学生活动兴致勃勃,兴趣倍增,写作文也就饶有兴趣,作文内容也随之具体生动多了。
  二、抓住小事物,激发作文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内在的写作兴趣,提高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小学生喜爱各种小事物,如小物件、小动物等,有一次我事先让每位学生自己制作一件你最喜爱的小玩具,然后在作文课上找几位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先介绍他们制作玩具的过程,并说说他们可爱在哪里,再让其他同学也说一说制作的过程,接着教师给同学们出一道作文题,《我喜爱的××》,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再是原来的愁眉苦脸,觉得无话可说,而是兴高采烈,结果学生的作文都写得非常精彩、生动,于是我就在下一节作文课上,来一个佳作欣赏,将好片断在班上读出来,这样既能互相学习,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寻找小形式,调动作文兴趣
  有趣的作文形式,可以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平时指导作文时,可以采用一些小练笔的形式,如我在黑板上挂出一张无鼻子的小女孩画像,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多漂亮的小女孩,就是缺鼻子。要是能给她添上一个鼻子,该多漂亮啊!”“我去添,我去添!”同学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我先后让几名学生上台去画鼻子,要求其余同学细心观察画鼻子的过程及同学的表现。然后让学生说做游戏的过程,最后教师再让他们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写成一篇小作文,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不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了。
  四、启发想象,培养作文兴趣
  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手法,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要有意识地出示几件小东西,给小学生直观刺激。引导想联系,构情节,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如一张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首都,找出母亲河,著名的山脉,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找出它们的横向联系,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自己想象出的景象描述出来,最后独立成文。这些联想既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使他们神思飞动,文潮奔涌,在思维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五、走近生活,引起兴趣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小学生作文过程中,写作材料贫乏,思想僵化,就写不出新意,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学生封闭在课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有很大关系。教师要把孩子们从课桌上拉起来,走出教室,让他们接触自然,深入社会,体味生活,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写什么呢?写自然环境,写社会现象,写家庭琐事,写个人的日常生活小事,写亲情友谊等等。这样,不管是眼睛看到的,还是耳朵听到的,都可以写下来,天长日久,就会“以我手写我口”,不少同学就会写出真挚感人的成功之作,这样自然就会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从小处起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感受作文的乐趣,学生就不会害怕写作文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四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