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激趣六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晓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通过多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激趣方法。
一、悬念激趣
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如教《日月潭》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们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日月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日月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同学们,宝岛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杰人灵,风景如画。日月潭就在台湾省境内,要想领略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二、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的写作是以地点变换或空间方位为线索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概念及其判断能力还比较弱,离开具体参照物,仅凭想象,头脑中很难正确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产生了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思维,首先要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应紧扣教材重点,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手段,结合富于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
例如《北京》一课中的方位描写较复杂。同学们对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草坪、花坛、名胜古迹、公园的方位,在朗读课文中仅能获得一个模糊的印象,在教学中,我运用幻灯片展示了一幅画面,画面布局清楚,层次井然,空间立体感强,便于学生理解了这些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有关段落,这样音形结合地再现美丽的首都北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
三、游戏激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单靠图片、活动、故事等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是伴随着游戏长大的,课上适当运用游戏形式,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动手做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
例如在教《家》一文中的生字新词时,我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用画面出示、用图片和词卡充当“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照片和名片,开展了“我点你拿”“送好朋友回家”等一系列游戏,将识字教学转变为生动的富有情趣的活动,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认读词卡,把词卡与图片相对应,生生互动玩“点名游戏”,互相合作探究该把好朋友送到哪儿安家,在玩耍中让学生接触
了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表演激趣
例如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让画面“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小儿垂钓》一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学钩,行人问路故意不语,充满天真和童趣的画面。教师在教学时,可在疏通词句之后,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在疏通词句之后,启发引导学生想像:一年龄与其仿佛的儿童,手执一竿,坐于河边草丛中,聚精会神,盯着水面上的鱼浮,一行人向其问路,小孩怕惊了鱼儿……引导学生想像这中间行人和小孩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单的道具表演,教师最后加以点拨评价,效果颇佳。
五、争辩激趣
苏东坡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俗语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像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在特定场合的心理状态、联系作者的实际谈体会等等这些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有标准,如果非得学生要怎样回答,那只能是使我们的学生思维变得僵化、不懂变通。正是各人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
我在上完《风筝》一文的时候,问同学们是否还有问题,有一个同学问到:“‘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儿童玩的游戏’,那么‘我认为什么行为才是有出息的’呢?”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叫其他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快地得出这个结论:只有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那么我不给小兄弟放风筝,应该是为小兄弟好呀,为什么又说这是对小兄弟的一种精神虐杀呢?这一问正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快引起同学们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依然是见仁见智。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同学们理清各自的思维过程,培养各自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争论,同学们间的思想得到碰撞,发生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火花。这些都是同学们积极思考的结晶,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又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激发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达到巧用“激趣”学好语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三余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