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西莲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对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成为一种必然,人们力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分层教学作为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良方应运而生,并受到广泛关注。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强调了三点:一是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二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划分层次;三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二、实施分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分层依据单一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所以首先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摸底考试的结果,测查内容、难易程度、考查结果的科学、客观,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分层方法失当的问题。分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内分层,但有的学校却根据学生成绩分班,造成问题学生扎堆、班级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同时,快慢班分层必定带来老师的分层,慢班的老师即使付出成倍的努力也难以取得优良的教学成绩,因此,对不同层次班级的课任教师的评价也成为难题。
(三)学困生自卑感加重的问题。分层会对分在后进班或者后进层的学生造成心理冲击,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或者加重了自卑感,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这种被歧视、被淘汰的个体心理感受在后进生之间的交流、弥漫,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群体性逆反,乃至产生对抗。
(四)教师工作量过大的问题。仅以学生层次划分为例,分层工作本身要增加教师工作量,弹性分层所需的调整要增加教师工作量,由层次变化引发的学生情绪的波动,更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工作。在目前教师工作量已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的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必然导致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
(五)学校软硬件不足问题。有些学校不考虑自身的条件,忽视教师数量、教师教科研意识和能力,忽视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基础,急于跟风,匆忙上马,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来学生情绪的波动、家长的疑虑、社会的非议,只能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三、关于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要确立正确的素质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依此确定科学的分层依据。班级的建立、层级的划分不应依据某一类学生比另一类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把学习水平作为唯一依据,而忽略了品格、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分层,没有明显的“学困生”,也就不存在自卑感的问题。
(二)分层要把握好度,提倡隐性分层。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学困生。分层教学固然要“提优”,但更重要的是“保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要抓“两头”、带“中间”,尤其要关注学困生。这需要教师增强责任感,通过习惯培养、作业面批、补缺补差等方法,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端正态度,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四)强调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展示自己。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拟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用赞赏和学习的心态,互相激励,互相评议,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改变不合理的评价模式。评价要分层,即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因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设定不同的评定等第标准;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学习要求,并作出评价。可以尝试分层考试,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状况,在三份难易度不同的考卷中自主选择;或者在同一份考卷中,调整难、中、易的题量,提高或降低分值。
(六)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软件、硬件基础,量力而行。首先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建设,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其次,在学校资源的建设和分配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为教学提供尽可能坚实的保障。第三,要循序渐进,在推行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在部分学科开展试点,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年级。第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要有完善的监控机制,客观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并给予科学评价。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