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珍琦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领略文学作品的精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精心备课,吃透教材。
例如,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钱学森本人并不了解。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情更是一无所知,作为教师应在教学的同时对钱学森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适当补充,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查阅了很多资料。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补充了钱学森在美国所享受的优厚待遇和当时新中国的现状进行对比,补充了美国当局如何万般阻挠钱学森回国和钱学森如何矢志不移、不为所动进行对比。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钱学森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爱国深情。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身体残疾却顽强乐观的刘老师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刘老师的这一精神品质及对他的学生们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升华对他的崇敬、钦佩之情,我在深入研读教材后补充了本文作者苏叔阳的坎坷遭遇,正是儿时刘老师的影响与熏陶,支撑着作者克服病魔、坚持写作,终于放飞起自己“理想的风筝”。另外。备课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理解能力,可先在头脑中进行预设,切忌好高骛远,要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品读。
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反复品读、感悟,揣摩它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便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我以课题为线索。让学生找出文中三处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这三处描写,紧扣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文字背后的涵义,使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了课文,领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周旋”一词,围绕“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巧妙地与德军周旋的?”这一问题。圈出重点词句,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深入人物的内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为一体。从而理解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通过反复的读悟、揣摩。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涵义,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第三,注重朗读积累,读写结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考水平,感情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体验程度如何,可以通过朗读来反馈。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经典佳作,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深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之上,寓情于声,以声传情,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代替枯燥的讲解。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及写作技巧。例如,学完《广玉兰》《央竹桃》等一组文章后,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一种植物并进行仿写;学习《莫泊桑拜师》一文,当学到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如何写作时,可相机给学生创设情境,当堂练笔。在实践中学习该怎样仔细观察,该如何表现特点。阅读必须“读进去。走出来”,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第四,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提高。
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学资源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新课程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大量的空间,然而,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怎样把教学资源转变成最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还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我们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有效地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整合,将文本资源与媒体资源相整合。合理地开发资源、筛选资源、融合资源。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价值,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除了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以外,还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用鲜活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用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去诠释作品的精髓,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熠熠生辉、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