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三环教学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云燕
一、三环教学法的应用
三环教学的课堂教学有两方面:其一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的分析、研究、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其二是在学生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它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有主见并具有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1、教师设问 要使学生准确迅速学好新内容,必须从全体出发,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问,问题设置的难度控制是教师提出问题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学生设问 通过教师设问这个环节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此时,让学生把固定内容活化到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去探索,去主动地提出问题,随后又自己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的及时引导是这一环节成功与否的关键。
3、及时反馈 前两个环节着重于课堂,这一环节重视的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前两个环节获得的知识能否正确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取决于这一环节的成功与否。
美国心理学家C.C罗西和L.K亨利做了一个实验,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对他们进行测试,第一组学生每天都知道结果,第二组学生每周有一次知道结果,第三组学生都不知道结果,进行第八周后,效果截然不同,第一组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差。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及时评价能使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如果没有及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错误和偏差得不到及时地纠正,以致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影响后续学习。每次批完作业或试卷后,教师不要急着讲解,而让学生自我反馈或相互反馈。
二、三环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教学得到了如下的启示:
1、三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贯穿问题型的教学思想,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多个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尽可能注意开放性。
2、三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的。这样学生有一个充满激情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指导,起到了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3、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包办代替。但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你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对有的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在问题讨论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的或者错误的概念。
4、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气氛。在民主的环境与气氛中学生感到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学生才能自由与民主地思考,大胆提出假设,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教师可以通过微笑、欣赏、认可的目光,委婉或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摆脱紧张的束缚。
5、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判断推理能力:能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久而久之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之,运用三环教学法,需要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可是开始实行,特别是在高年级的学生身上,常常会碰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不管老师怎样启发引导,学生就是不哼不哈,瞪着眼珠等食吃。或是回答问题时“吱吱唔唔”“勉强挤出几个”“断断续续”的字眼。产生这种板滞状态的主要原因一是学习思想上的僵化,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愿轻易显露的一种心理。为使三环教学法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必须消除障碍,其办法可从两方面入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创造一种师生平等、情感交融、教学民主、生动活泼的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则要加强教育,提高其认识,同时着重实际训练,培养学生“乐思、好问、喜答”的习惯。这样就能逐步解冻僵化了的思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从而改旧习为新的学习风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