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鸣阳

  摘要:在经济学视野下分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探索高级技术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校企合作资源配置方式与效益、高职增加投资与促进就业、职教链与产业链对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揭示高职教育与企业经济关系,加快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企业;合作;经济学;分析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依托企业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从经济学角度探讨“校企合作”模式的运作机理,并不否认高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性,社会的整体利益仍然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没有足够的教育投资和有效的校企合作,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毕业生,将导致高职教育的失败,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则失去可能性。我们试图运用教育经济、制度经济、产权经济、交易费用、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等理论分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使其取得最大效益,既包括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的微观效益,也包括社会和国家的宏观效益。
  
  一、高职教育服务是一个完整的经济过程
  
  高职院校将公益事业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产业合二为一,是开发和生产人力资源的“企业”,它的终端产品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从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关系,构建高职教育服务的经济学模型(见图1)。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高职教育的投资和效益具有积极意义,它包括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就业市场是最终需求,生源市场是引致需求。其供求关系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大主体,以及教育服务供求(高职院校――学生)和教育产品供求(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两对供求关系。我国高职教育的供不应求矛盾将长期存在,投资和就业是调节两对供求矛盾运动的主要动因,加大投资可以增加高职教育的有效供给,促进就业可以引致需求。因此,高职教育的经济意义就是加大投资与促进就业,是将我国人口就业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力量。
  
  二、“校企合作”是有效配置高职教育资源的经济行为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资源,包括教育主体、投资主体、社会资本、教学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有形资源,也包括相关的法律与规范、教学环境、办学时空、现代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规范等软资源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建立、创新和合理利用。实施校企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关键是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办学利益的合理分配,因而必须遵循“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按照经济规律和教育特点来进行。
  
  (一)“校企合作”是配置教育资源和服务当地经济的最佳选择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其特殊性在于职业性、技能性,而职业能力和技术的培养必须通过职业岗位训练来实现。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其收益大于物质资本投入,并且是一种多效性的投资,可以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校企互利双赢,达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岗位劳动、创业创新教育等,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能给学生、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带来直接货币收入外,可以给毕业生带来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通过高职招生和就业二个市场的供求变化,产生就业效应。
  
  (二)“校企合作”是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要进行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这都有赖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和企业专家、高级技师的努力,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建设专业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外岗位实践等途径来实施。同时,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我们构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经济学模型(见图2)。校企合作有协议合作、项目合作、股份合作、职教集团化等具体形式。一般分三个层面: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初级层面;学校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的校企合作――中级层面;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互赢的校企合作――高级层面。我们从校内和校外二个层面把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分为六种基本实践模式:第一是校内模拟实践模式,实训内容、生产设备、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都具有企业生产经营真实环境和工作内涵,同时,实训场地建设、实践方案制订、考核评估工作等,都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双师型”教 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也是“准”校企合作教育。第二是校办企业生产实践模式,提供教学实践、双师培养和技术开发保障;整合专业资源、人才资源和产业资源;突出经营功能、服务功能和示范功能;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第三是校内全真创业实践模式,创建学生创业园,实现全真环境下创业教育模式,还包括学生申报科技创新和技术孵化项目等。第四是校外企业分段实践模式,把高职学生分为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工作交替相结合,建立师徒导师制度,在订单班和校企合作办学中应用。第五是校外企业顶岗实践模式,也称提前上岗模式,在学生还没有正式毕业前,按照企业的一个正式员工条件要求,履行员工的工作职责,直接接受企业的员工考核和绩效评价。第六是校外企业创业创新实践模式,在就业前模拟创业和全真环境的创业创新实践活动,自主创办经济实体和开发项目对学生进行创业理念、企业意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和创新技能培养活动。
  
  (三)“校企合作”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新技能的必由之路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知名度和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谋职业出路、成为开拓创业型人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促进就业具有现实意义。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往往以一种互动的方式相互协同促进创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把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和运作机制绘成图:
  运用技术创新理论,高校是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明有赖于国家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等,技术创新主要有赖于具有科研能力的企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校企合作”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如工科制造类专业主要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商科管理类专业主要是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职业教育毕业生是否具有自主创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初职、中职教育的重要特征。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经济学启示
  
  要有效配置高职教育资源,提高校企合作成效,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教育特点。第一,以教育经济理论为指导,努力提升教育服务品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与城市化建设相协调、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办出特色创建品牌,促进就业提升效益。第二,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让高职教育服务进入营销市场。我国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但专业对口的高技术人才却供不应求、专业结构和规格层次失衡,要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大批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缓解就业市场的矛盾。第三,以产业链岗位群为目标,改革完善职教集团运行模式。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势必要走集团化规模发展的道路,实施社会化产业链运营模式,职教链要深度融入产业链,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堂教学对接生产车间、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要成为探索职业教育产业链运行模式的带头人。第四,以产权经济理论为指导,共同构筑校企合作教育的利益平台。努力构建校企合作的战略、组织性质和架构,体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第五,以制度经济理论为指导,开拓创新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要规范、持久地建立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等长效机制。第六,以经济博弈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帕累托最优模式。校企博弈存在于合作过程的始终,决定其规模、方式、效益,合作模式体现了收益的分配方式、组织机构制度、风险分担比例,合作的关键是博弈“得益”,得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有科研成果、产品专利享有权、名誉等非经济利益。我们要不断探索资源配置方式,进行帕累托改进,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