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玮

  摘要: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这样的倾向:以认知学习为主要方法,把地理课仅当作知识传授课,试图用狭隘的机械训练方法发展学生能力。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过分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忽视学生的课堂体验。本文将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也有人称为青年初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有人以“狂飙期”、“危机期”、“心理断乳期”来形容青春期的剧烈变化。此阶段,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不断增强,渴求独立,智力水平迅猛提高,感情变化非常显著。因此,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学是摆在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神圣而严峻的课题。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幸福,让每个孩子在充分体验自身价值的同时收获成长,让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精神得到多元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一、创设情境,增强感知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主客观一致,形成智力、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和谐,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协同发展,从而保证地理教学任务的高效全面完成。不少地理知识的时空跨度大, 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地理实验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模拟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充分感受中获取真切的体验。
  二、让学生用已有经验进行课堂知识体验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如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报纸杂志以及参观旅游等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相关地理知识和技能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现象和事件给自己带来的体验性的经验。教学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已具备何种生活体验,且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误解的,哪些是模糊的,这有助于教师制订主次分明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内容。
  例如,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了解,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像以往的教材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三、课堂动手操作体验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也是初中地理体验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动手操作体验学习要注意的是所操作的内容或对象,学生能动手参与,程序不能太复杂,动手操作内容与所学地理知识有紧密联系,学生操作过程没有安全隐患。地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生活的适应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其生存的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学的地理知识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这也正是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
  四、社会生活实践体验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学科发展很不平衡,极大影响学科兴衰,甚至存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科的社会功能。地理学科应该是与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我们发现中学地理的现实非常尴尬。学校普遍不重视,虽然地理学科被纳入中考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地位依然很低。而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地理课就是一门可上可不上的“副科”,最后只要应付一下考试,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和同样情况的生物相比,地位又要低得多,这不得不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或许地理的综合性太强了,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使得“地理”这个名称很难和具体的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而生物中的许多知识都同生物技术或生物科学相关,它直接与实际问题发生联系。同时应看到,当“地理”这个词对一般大众来说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的时候,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过去,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讲课照本宣科,知识点堆砌,只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识记,从不联系生活。
  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最大的吸引,也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因此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真实的生活,融入我们的课堂。其实,地理离生活并不遥远。初中地理来源于生活,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生活现象和问题的背后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如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和地域差异,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演绎出来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最大的吸引,也是最好的教学素材。
  因此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真实的生活,融入我们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找到的快乐源泉。地理服务于生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例如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少霞,赵从举,李婷等编著. 中学地理教学技能[M]. 三环出版社,2008(12).
  [2]陆芷茗编著. 有效教学: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