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兴趣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金来

  摘 要: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十分突出,并出现了大批“学困生”,尤其是数学科的“学困生”较多,到八、九年级更为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教师可从情境、语言、情感等方面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激发;学困生;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32-02
  
  由于农村初中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长期得不到愉快的体验,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数学太苦、太累,对数学课失去了兴趣,成为了数学“学困生”。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困难,是高质量完成义务教育的需要;是实现“数学教育为大众”的需要。因此,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激发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兴趣,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情境激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困生”的探究兴趣。
  1.以“奇”引趣
  “学困生”也有好奇心,在数学教学中,出乎意料的结果,可以诱发他们的好奇心,达到引“趣”的目的。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问题时,我先问学生:“三根木棒是否可以组成三角形?”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会想:这不很简单吗?异口同声回答:“可以”。我马上拿出三根木棒,最长一根比另外两根长度合起来要长时,让学生试着组成三角形,当他们拼来拼去都组不成一个三角形而感到困惑时,再解释其原因,学生感到有趣。
  2.以“惑”引趣
  数学“学困生”大多数在知识方面有许多困惑,这些“惑”是我们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的学习疑难。但是在教学时,就“惑”引“趣”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正如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这个道理。“愤”是指学生处于困惑状态,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谓之启;“悱”是指学生想说又感到表达不出的困难时,才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表达,谓之“发”。总之,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思维会最为活跃。如在讲解合并同类项时,我首先出示一个代数式“”,然后让学生说出任意一组、的值,不管数值有多大。老师都立即说出代数式的值,学生感到很困惑:本来自己故意想说些大的数难倒老师,为什么老师这么快就算出来呢?这时我适时提出:“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诀?”同学们当然想马上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3.以“美”引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知识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令人愉快的“美”,在教学中可以用这些数学美来引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黄金分割的比λ≈0.618时,我会介绍以下内容:每次晚会报幕员总是站在舞台宽度的0.618处,看起来很大方、很自然;当温度为23?时,人们感到最舒服,此时气温与体温之比为0.618。学生会由此感到黄金分割比的美妙之处。在讲解轴对称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人们结婚的时候最喜欢贴什么字?”学生们很快回答:“双喜!”然后让学生用纸把它剪出来。这种愉快心情会辐射到整个数学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内在动机。
  二、语言激趣
  1.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数学老师的每个风趣幽默的话语,精妙而诙谐的比喻和联想都会使学生惊奇、兴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师可对枯燥的数学内容进行语言加工,将抽象概念用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既有助于“学困生”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幽默地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把“符号”人性化,学生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又如在讲解方程中“移项”时,我故意把方程中要移的项说成是“足球”,把它从一边踢到另一边,肯定会发生变化(移项要改变符号)。这样既使学生感到风趣幽默,又意味深长,并引起注意,自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2.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表演、直观的演示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有助于“学困生”把通过观察现象得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例如我在讲解路程中相遇、追及与环形跑的相关应用题时,特地叫两名学生上黑板前作模拟表演,同学们边看边笑,既增加了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感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具有感染与迁移的功能,以及扩散与泛化的规律。所以,教师除了要优化课堂教学外,还要学会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从而以情感创设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爱心和关心感染“学困生”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与他相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凝聚力量。因此,老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困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学习基础及能力较差的农村“学困生”,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香醇,使他们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对他们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应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应及时表扬,使他们生活在“希望”之中,从内心激发起上进的欲望。
  2.让“学困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对那些“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例如做练习时,我总是先让他们只做一题,做对了再鼓励做第二题,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困生”回答,答对了,我及时给予他们表扬。逐渐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教育若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上,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序数对”时,我总是喜欢和学生一起玩游戏:随意写出一对有序数对让相应位置的学生站起来,看谁的反应较快。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每一位“学困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如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故意拿出一张摇摇晃晃的椅子问:看哪一位木匠师傅能帮我用锤子、钉子、木条把这张椅子修好?同学们一下就活跃起来了,争先恐后举起手来,要求上来修好椅子。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知道:很多数学知识同学们已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只是不知道原理而已。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掌握的技能开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掌握新知,学生的学习既轻松,又愉快。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他们在深化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激发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样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实例,做到“识趣”:找出问题及现实中的趣味点;“引趣”:把带“趣味”性的问题和方法引入课堂;“激趣”: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以“趣”促学,从而激发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许莉.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困惑与对策[M].科学出版社.2007
  [2]谢明初、苏冬冬、徐勇.数学学困生的转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曾大洋.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兴贵.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韩永昌、符丕盛.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