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学生多元等级评价效度的六“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松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评价作为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之一,目的是摒除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缺点,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学校评价的最高目标是使学生实现自主发展。评价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强调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在多元发展的社会,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当然,不管以怎样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应该始终处于评价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身发展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强化这一评价的“自我教育”功能,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多元等级评价的效度,在评价过程中必须体现评价的“六”性。
  一、体现评价的自主性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又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评价也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两个主体互动的过程。评价者通过对被评价者的理解,使评价的价值倾向更加符合实际,使教学评价更具针对性。被评价者通过对评价者的理解,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使自己的学习和教学更具合理性。开始阶段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可能较低,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增多,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会随之增长。教师评价学生应该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设三星级――参与了,一颗星;积极参与的,两颗星;主动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的,三颗星。这就是说,评价不只是老师单方面作出评价,给予赏识激励,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比如在朗读课文时,就可采用男女生评价读、同桌评价读或小组评价读的方式,把真正的评价权交给学生。
  二、体现评价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必须有教师本身的思想和教法,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力争把学生生命中探究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教学的目的应是让每个学生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眼里,“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消除学生受挫后的难堪心理,融洽课堂气氛。比如某老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就安排了学生们开火车轮读课文这一环节。当轮到一位学生读一段要求读出紧张激动的心情的文字时,这位学生一紧张,读得结结巴巴,甚至有丢字和添字的现象。老师走到她跟前拍拍她的肩膀笑着说:“别太紧张,虽然是为领袖人物表演计算机,心情激动,但不必慌张,只有先把话说清楚,才能沉着地表演啊!”这位学生听后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信心十足地重读了一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当时这位老师采取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会打消这位学生的积极性,而简单的几句幽默评价,既让她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又保护了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能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保持最活跃的状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争辩,也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课堂上常出现的“你真棒”、“你真行”、“真不错”已不能激起学生多大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评价智慧。比如,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五种奖:红梅奖给专心听讲的学生;黄花奖给爱动脑筋的学生;绿叶奖给团体协作的学生;紫星奖给有进步的学生;蓝桃奖给认真作业的学生。得到五枚这样的小奖就可以换一面枫叶。这样的评价兼顾了各种层次的学生,使人人都能体验成功,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
  四、体现评价的即时性
  评价有即时性评价和延缓性评价之分。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所作的即兴评说,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显现。口头评价是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景性的评价。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和深刻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途径。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赏识。口头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充分发挥体态语言的可感性作用,通过自身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课堂语言,拓宽师生之间信息传输的渠道,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因为此时教师的身姿体态、举手投足、神情容貌,能传达评价语言无法替代的多种信息,进而补充、丰富和强化教师的评价语言,增强教师评价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在朗读比赛、抢答、背诵等使用即时性评价,更能彰显出评价的活力。
  五、体现评价的针对性
  评价的针对性往往和课堂生态有关。教师首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身心解放程度,即看学生心理上是否有一种安全感,学生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当学生说错了话、答错了题时教师是斥责、批评还是宽容,并在宽容中给予引导和纠正。有的学生长时间正襟危坐,目光呆滞,而有的学生行动自由而有序,交流活跃而有效。因此,教师在施行评价策略时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评。这是因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表现都进行评价,应有针对性。譬如有的学生有进步,应及时加以肯定;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很成功,应在全班同学中扩大;有的学生很有创造性见解,应赞扬他善于动脑筋。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针对各个环节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在复习环节,就要以评价整体学生为主,避免逐个评价,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在新授环节中,尤其是对关键性和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能够正确地解答,教师就要给予鲜明准确的评价,而且不能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评价,要从学习思维的深广度、准确度、灵敏度,以及语言表达的正确性、连贯性、完整性等方面加以分析,从而起到引导作用。
  六、体现评价的适度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需要,关心他们的情绪,牵挂他们的成长。比如,就阅读教学而言,崔峦先生早就指出:“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分学习层次,取而代之的是“热热闹闹”和“廉价评价”。比如:“你喜欢读哪一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你学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吗?”“你真棒!”“真聪明!”殊不知,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情感活动,需要学生身心投入地去和文本进行对话。大多数学生把放声朗读作为自己阅读的最喜欢的方式,恰恰是这种“自主”导致众多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时避重就轻。某些学生的回答其实并不精彩时,而有的老师却予以廉价的诸如“你真棒!”“你真行”的所谓激励性评价。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即使是“平庸”的学生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矫枉过正。事实上,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廉价的夸奖不仅不能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他们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的评价只能是揠苗助长。
  通过多元等级评价,课堂上形成和谐而又浓烈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通过师生间的相互碰撞,肯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此文为江苏省南通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多元等级学生评价机制有效性研究》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