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在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真正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峰

  摘 要: “以人为本”是基本国策,更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基础。本文以五年制高职学生为特定人群,通过长期的教学积累,总结了一些高职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运用经验。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五年制高职 体育教学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一群不同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特定人群。不同于高中生是因为他们在中考中往往是属弱势群体,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定在所在市中考总分的60%―70%,这些同学大多数由于在初中和小学中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在中考失利,相比同龄高中生,他们的自控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较差。不同于大学生是因为虽然他们的后两年从年龄上说已经达到了大学生的年龄范畴,但是由于没有经历过高中繁琐的学习过程,也没有体会过沉重的高考压力,因此在心理上成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同龄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这些同学往往具备以下特质:学习主动性、注意力、集中力差,反感于灌输类教学,各方面综合基础较差;虽然对社会的接触度较高,但受接触模式的局限,对社会常态类知识了解不多,相反对一些社会娱乐、游戏、文化潮流方向上的信息追求度较高,比较喜欢自由度较高的生活模式和没有压力的学习生活模式。目前的高职教学是建立在大学的教学基础之上的,相比大学而言,高职教学更趋向于实践操作,但由于两年制高职和五年制高职学生层次的区别,如果简单地用两年制高职的观念去指导或者套用五年制高职的教育,就肯定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体育课在所有课程中具备一些独特性,那就是对学生的文化基础要求较低,学习的积极性较大程度依赖于兴趣,因此更能在教学中体验“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就是为高职学生学习体育项目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通过发现、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尊崇大纲教案的统筹指导却不拘泥于教案的设定,因势利导地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去加强。
  1.在课堂上要及时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体育的优势在于室外环境。室外对学生的新鲜刺激维持时间较长,但是也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轻易转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并相应地改变教法。我曾经上过一课,内容――足球,但是所上班级是计算机班,女生的比例远远超过男生,历年此类班级的足球课效果都不佳。每次课后总结都明白是由于女同学对足球不感兴趣导致的,但换了多种方法均不见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并不是一点兴趣都没有,而是兴趣的转移速度比较快,例如足球的传球练习,如果按照教案的事先设定按部就班地教学,那么,虽然能够完成教学内容,但是课堂的学习氛围实在是不敢恭维。于是我尝试在大纲和教案的大方向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改变教学方法,首先我先让同学们两人互传,当发现同学们由于捡球等原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马上改为小门传球即将球穿过宽约2米地自设小门。当发现同学们的兴趣出现在踢门柱时,立即将小门传球改成传球踢准练习,即通过传球,将球击中指定物体。最后将物体转化为同伴,课堂内容传球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情绪的变化是学生积极性的晴雨表,而五年制高职生这类特定群体的情绪变动较大,注意力、集中力较差,如果僵化地执行课前的教案,忽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反抗,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不同年级的同学教学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同学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在每堂课的出现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新个体,应该用新的方法去教授和接触他。而感受情绪的变化就是教法变换的启动钮。
  2.在课堂上不能拘泥于课前教案的设定模式,要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并给予指导。
  学生的情绪是晴雨表,教法的适应性就是掌控天气的法宝。这时候教学工作者不能拘泥于教案的事先设定,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法,完成教法的使命。因为教案属于课前准备范畴,是对课堂情况的预估和假设,当某一项教学方法在甲班适用时,到了乙班不一定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我所教授的3个班级分别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班级,计算机班女生比例为80%,而机制班,男生比例为95%,我做了一个实验,在教授足球射门技术时,采用了两个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请两名男生守门,其他人在指定位置听教师口令用指定技术射门,踢不准的男同学换门将(此处将其设定为方法A),另一种则是在射门墙上设定得分区,要求同学们在指定位置用指定技术踢准,并积分(此处将其设定为方法B)。我一开始只采用A或者B去进行教学,在计算机班,B方法由于女生力气太小,每次得分差距都不大,比赛激励效果不明显。在机制班,由于男生踢球力量过大,没人愿意去守门,也难以推行。然后针对这些情况,我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在计算机班,由于大部分女同学无法将球踢到指定的射门区域,于是我为了激发女生的积极性采用了方法A。在机制班,由于大部分男生都能轻易地将球踢到射门墙上,我则采用了方法B并分组累计积分比赛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有效地调动了两个班同学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相对比较热烈和融洽。事实证明,这两类班级如果采用同一种教法效果肯定就不会太好。相反如果做出适当的教法选择,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法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做到因势利导,遵循与学生兴趣的发展,不要抱死教案的条条框框,做到随机应变。
  3.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网络文化的特点,用一些合理的网络语言和一些热门的网络热帖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体育理论最早是通过体育理论课传达的,然而由于这个特定年龄段的同学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理论课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们既是提问,又是诱导,试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改变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实际的效果确实难以恭维。五年制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上网的经历,上网方法多种多样,网吧、自带无线笔记本、手机等。据我统计,他们的上网时间普遍在每周14小时左右。因此能够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减少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这些外界的媒介。语言是沟通最好的方法,如果能够在语言上形成一个相互平等的载体,用他们常用的语言、常见的事例去说服他们,效果可能就会更好,师生间的沟通将会事半功倍,对体育知识的传递也会容易很多。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同学们在网上关注一些适龄文化的同时也会大量地关注体育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后,同学们的体育热情相对于过去而言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一些网络上热炒的体育名人例如:刘翔、姚明、易建联等。一些体育项目例如篮球、足球原来就拥有一些群众基础,现在它的拥趸者更众。而一些以前的冷门项目例如曲棍球、网球等也由于中国队成绩的提高,逐渐被同学们提及。借助这个契机,我经常利用一些休息时间与他们聊天,一般都是从某一个网络事件或近期网络上的体育热文来展开,一开始聊天的人并不多,主要是集中在一些体育积极分子中,不久同学们发现原来老师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有所了解,从而觉得与老师拥有共同的语言,乐于与老师一起交流。当交流的人群逐步扩大,这种聊天也从师生转化为同学们之间的辩论,这时老师只要适时控制辩论的范围,并用相关的知识解读辩论的关键,就可以使同学们理解体育的丰富内涵,了解体育所涉猎的范围涵盖了包括数学、文学、政治、物理等所有一切他们接触到的和未接触到的知识,从而达到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程,明白为什么学体育、学体育有什么用、体育怎样学。
  4.巧用一些小道具,顺利引导学习。
  示范是体育教学的常用方法,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动作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很难达到通过观看示范,学习动作的效果,因此往往需要老师进行个别指导。五年制高职生,由于特殊性,他们对个别指导往往很反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也不大愿意接受他人的指导。一般我都采用学生互帮互助的方法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期的单独学习、单独处理自身事务的现状使得这种合作模式遇到了教学瓶颈,一些同学不愿意接受帮助,而另一些也不愿意去帮助他人。这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几乎每个同学都拥有手机,而手机一般都具备摄像功能,而在体育训练中就有通过摄像机或者镜子来帮助运动员体会动作的方式,所以我在课堂上做出如下布置,将一些同学们个人练习的动作通过每个人的手机记录下来,并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动作的规范性。虽然录下的段落效果可能会不好,但是由于主角是自己,同学们的兴趣显而易见。他们往往在笑声中理解了、体会了动作学习过程中的分化、泛化、自动化。这样不仅解决了课堂上学生玩手机,老师没收手机这种师生对抗问题,让同学们掌握了自我学习的方式。
  其实在五年制高职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情况,每个学生也都具备与众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也会展示出不同的状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能将他们一视同仁,要善于捕捉他们的变化、看到他们的提高、发扬他们的优势、转化他们的劣势,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以上只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总结,面对教学中的各种新老问题,相信同行们还有更多更好的与时俱进的方式,只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就一定能够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健康、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肖前瑛.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郭亨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曲宗湖.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