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进出口实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葱
摘 要: 作者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在进出口实务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现状与问题分析,提出了在中职进出口实务课程教学中要更好实施案例教学法,以有效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进出口实务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我国进出口实务课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已引入多年,教学效果显著。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其最大优势并没能充分发挥。所以对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有效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进出口实务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进出口实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在进出口业务中所需的各种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处理实际外贸业务的能力,如合同的磋商、签订、履行。针对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单纯依赖灌输式教育,而应正确运用案例,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由教师精心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出口实务操作是随着国际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直接教学生如何操作更重要。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对案例问题自己分析、自己解决,训练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具体分析与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进出口实务课程的高度实践性决定了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增强教学效果的理想选择。
二、进出口实务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进出口实务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进出口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外贸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进出口实务课程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分析研究直接来源于实际的典型案例,增强对现实贸易的直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效解决理论与实务之间巨大的落差。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进出口业务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并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仅存形式而无实效。
1.可选案例少,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求。
在案例教学中,丰富且适宜的案例材料是案例教学实现的前提,在选编案例时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如果选择不当的案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进出口业务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许多国际惯例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以前的一些案例已经不能用来说明现在的实际问题。虽然不少专家在收集与撰写经贸案例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总体来说案例数量有限而且针对性不强,内容不新颖,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推广。
2.教师缺乏实施案例教学的经验与能力,导致案例教学流于肤浅。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案例教学经验及技能,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精心组织与引导掌控。但很多教师在案例选择、课前准备、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上准备不充分或缺乏相应的经验,随意性强,难以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质量。这些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也推出案例,但只是把案例作为课堂讲授的一种补充,没有开展案例讨论,教学过程只是单向灌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从本质上将案例教学变成了略微复杂些的举例讲解。部分教师在课堂案例讨论中,没有发挥引导作用,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励,对学生的讨论放任自由。大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欠缺,不能有效控制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当案例讨论结束时,有些教师只公布案例的答案,而没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3.学生案例讨论参与度不高,是案例教学实施中最大的困难。
案例讨论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有些学生对案例讨论提不起足够的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讨论不积极;有的学生思路狭窄,讨论中无法抓住要点,只会从案例中找答案;有的学生尽管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讨论离题,达不到案例教学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没有掌握解决案例的必备知识。进出口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多,包括合同的磋商、签订、履行,涉及各种交易条件,同时还涉及商业、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缺乏经验和整体观念,不能开展深层次的案例讨论。其二,课前准备不充分,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前没有认真阅读案例,没有认真思考案例问题,学习积极性低,过度依赖教师灌输教学,希望从教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现成的答案,没有积极参加案例讨论。其三,缺乏有效的激励,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没有和成绩考核挂钩,再加上教师没有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鼓励,学生就会慢慢失去讨论的兴趣与热情,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三、增强进出口实务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1.科学选择和撰写案例。
(1)选择案例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与特定的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这些案例要涵盖国际货物品质、数量、包装、贸易术语、运输、保险、货款的支付、货物检验、索赔、不可抗力等进出口业务中的各种交易条件。选取的案例并不是多多益善,应选择最能说明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如在讲CIF合同的性质时,针对很多同学不能理解装运合同、象征性交货方式的意思,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在CIF合同中,货物在海运途中出险,货物全部灭失,问买方能否拒付货款。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就突出了CIF合同的性质:一是强调了CIF合同是装运合同,卖方只要将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就算是完成了交货义务。二是强调了CIF合同属于象征性交货方式,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
(2)选择案例要有针对性,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背景、培养目标,难度适中,循序渐进。若案例选择太难,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知识储备而无从分析讨论,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案例选择太易,答案一目了然,又会使学生感觉根本没有必要讨论。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案例选取时不易太难,而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有较大难度的综合性案例,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能提升实际操作能力。进出口实务课程在经济管理类的不同专业中都有开设,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案例的难易程度要有所区分。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因为已学过《国际贸易理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相关课程,则可以选择有一定深度的案例。而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非国际贸易专业,只开设《进出口实务》这门课程,没有学过相关的辅助课程,则要避免选择难度太大的案例。
(3)选择案例要注意时效性,尽量选择进出口业务中的最新案例。针对当今国际贸易活动迅速发展的实际,案例教学选用的案例也必须与时俱进,使学生真正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贸易术语的选择上,出口商原来都力争CIF术语,但近年来随着石油的大幅提价,CIF中的运费成本很难核算,导致部分出口商转向FOB术语;而在使用FOB术语中,出口商又碰到了许多风险,有些出口商弃用FOB术语。再比如传统的案例主要集中于FOB、CFR和CIF三种术语,随着集装箱和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的发展,FCA、CPT和CIP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清楚地说明后一组术语所具有的优点。
(4)教师多渠道收集案例资料,自己编写教学案例。针对实际教学中案例数量不足、质量欠缺的问题,任课教师应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获得案例资料,并筛选、加工、整理成教学案例。教师除了从书籍、网上获得案例资料外,还可以通过从事外贸工作的实习生、毕业生搜集案例资料;通过与兄弟学校的交流来分享案例材料;深入到外贸公司和外贸企业进行调研、挂职或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搜集到的案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科学设置问题,将其编写成案例。案例的编写要注重质量、规范性,便于学生阅读分析。从选择案例到编写案例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
2.教师精心组织案例教学,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
(1)教师精心组织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师在课前准备、案例讨论等方面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并对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首先是教师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在案例正式开展前,一方面要把案例材料提前发放给学生,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熟悉案例,另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解决案例的必需的理论知识,把选择和分析该案例的主要意图向学生交代清楚,让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其次是有组织地开展案例讨论,确定讨论的组织形式,关注讨论的进展和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可采取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的步骤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坚持鼓励性原则,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教师要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对偏离主题的讨论,引导把握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独到的见解,防止一味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着重指出本次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等,同时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加以必要的点评。总结中要注意不仅对案例作出总结,对某人的表现进行评价,而且要对整个讨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积极参与
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动地学习,等待教师提供解决办法,而应主动去分析材料、积极讨论、揭示问题、寻找答案。为使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除了要求学生积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激励。一是加强对课堂参与度的考核,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把课堂参与度与学科成绩挂钩,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在考核内容上,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比重。在考核方式上,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结合起来。把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度等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在考核标准上,案例分析的答案应是开放性的,存在许多可行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解决国际经贸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因此,应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提出不同方案,比较评估后再选择解决问题的满意方案。二是开展竞争,对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开展组内竞争或组间竞争的方式,从而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又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对在案例讨论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和小组给予充分的表扬,或者加以适当的奖励。
四、结论与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课堂上对选择的典型案例进行激烈的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案例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应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寒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3)(上旬刊):23.
[2]钟波兰.案例教学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3]许洁超.引入案例分析,激发学习热情――浅析案例教学法在《进出口贸易实务》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
[4]戴士宏,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