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他者的溃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玲 谭琴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的比较,剖析了二者所共有的他者特质,以及他们各自与生俱来的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不相容性,从而揭示了他者性质导致二者最后的悲惨结局这一事实。
  关键词: 林黛玉 希斯克里夫 他者性 主流意识溃败
  
  一、引言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鸿篇巨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而《呼啸山庄》则是奠定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非出自同一国家,又非孕育于同一时代,似乎没有可比性。但当我们读这两部作品时,都会为小说中荡气回肠的爱情所感动,都会感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进而思考背后的原因。《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无父无母,寄人篱下。两者都为孤儿,都深陷爱情纠葛,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林黛玉与希斯克里夫的他者性
  他者被定义为与自我和主体相对立,常常被视为自我的敌人或主体的奴隶。相对于主体和自我,他者代表着一切次要的,地位低下的,低级的,以及被边缘化的。在《后殖民主义百科全书》里,Tagg提出了常见的八种他者类型:(1)平常人所说的他人;(2)社会底层的“他者”;(3)黑人“他者”;(4)第三世界“他者”;(5)女性“他者”;(6)名族或种族“他者”;(7)主体性被压制的那部分作为“他者”;(8)某个陌生的地方作为地理“他者”。《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其是贾府和荣府的外戚且生性孤高自傲,多情善感,可以被视为宁荣二府的他者。《呼啸山庄》的希斯克里夫,一个无父无母被捡来的流浪儿,亨德利眼中异族的代表,根据Tagg对他者的分类,也无疑是呼啸山庄的他者。
  黛玉因其父母双亡,自幼由外祖母贾母照顾。虽然和贾家关系极亲,但比起贾探春、迎春和惜春,她只不过是个外戚。贾母叫她外孙女,贾政叫她外甥女,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她就是贾家的外人。在《红楼梦》中的第三回里,黛玉初进贾家,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极其谨慎小心。“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在那里的第一个晚上,她就伤心淌眼泪,问及原因,她道:“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她每每小心行事,生怕做错事情有损林家的名声。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下意识地把她当作林家的人,将她排除在贾家的利益之外。就家庭身份而言,她就是一位他者。
  虽然被视为贾母的掌上明珠,但黛玉时常感怀触绪,总是忧虑自己的将来和命运。她多次悲叹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小说中的第八十七回,因史湘云提起起南边的话,黛玉便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她的表姐妹、朋友的父母都建在,家财丰厚,唯独她无依无靠。这也是为什么底下人都背地里抱怨她的原因。她虽然是小姐,但是在底下人的眼里,她只是一位无足轻重的小姐。由此可见,就利益而言,她也是宁荣二府的他者。
  按照当时对女性美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黛玉绝非一位十全十美的女孩。她生性孤标傲世、多愁善感。和宝钗比起来,她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就显得很突出。在大家的眼里,宝钗是一位理想的女性,非常理智,说话做事堪称模范,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她嫁给宝玉是因为她认为应该这样,而不是出于对宝玉的爱情。她是一位坚定的男权社会价值观的倡导者。而黛玉却很独特,从来不劝宝玉留心庶务和仕途经济。她生为报恩,死也因为爱情。根据小说前部分的介绍,黛玉原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而到人间的。她是如此独特神秘,注定是人间的他者。
  希斯克里夫也是呼啸山庄中的他者。他是孤儿,地位低下,被认为是文明世界的野蛮人。他是恩肖先生路边捡的流浪儿,除了恩肖先生和凯瑟琳之外,呼啸山庄的所有人都不喜欢他,虐待他。“亨德利痛恨他……我们讨厌他,以他为耻。”(Emily,2006:46)“从他进屋的第一天,他就带来了一种不好的感觉。”(Emily,2006:47)虽然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他还是没有抱怨什么。他坚毅、顽强、神秘而又忧郁。在仆人眼里,他的到来打破了原本呼啸山庄的正常生活,他就是呼啸山庄的他者。
  除此之外,他生性自由不羁,绝不会被文明所教化。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令人鄙夷的吉卜赛或西班牙人的弃儿。在小说的第六章里,他出现在画眉山庄的时候,他的语言和样子使得那里的文明人认为他是“一个吓人的东西……就像算命先生的儿子一样。”(Emily,2006:61)“他是一个邪恶的孩子,和有品位的房子格格不入。”(Emily,2006:62)画眉山庄的人说话做事都慢条斯理,文明礼貌,相比之下,希斯克里夫语言粗鲁,行为野蛮。他们之间的对比就像“阴冷多山的煤炭王国和美丽富饶的山谷”之间的对比一样。他无疑是文明世界的他者。
  黛玉和希斯克里夫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异质性,他们仿佛不是人间的一员。这种异质性使得他们忍受痛苦,沦为他者。
  三、二者与主流意识的根深蒂固的冲突
  作为他者,黛玉和希斯克里夫总处于与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冲突的状态中。根据《红楼梦》第一回的介绍,黛玉原为天上的绛珠仙草,为了报答宝玉的浇灌之恩而到人间的。这就是为什么黛玉深深地爱着宝玉,动辄多心伤感、哭泣流泪的原因。但是,在清朝时候她对宝玉的情意是不为像荣府这样的大家庭所接受的,他们认为女孩在结婚之前动感情是一种堕落。在她和宝玉结婚之前,她的这份爱情被视为禁忌。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里,贾母就两人之间的情愫发表了她的看法:“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儿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黛玉对宝玉的爱和对女性美德要求的无知使得她总是处于与主流价值的冲突之中。而她的生与死都为爱情,所以这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希斯克里夫,一位地位低下,自由不羁、顽强的孤儿,天生处于与文明社会的冲突当中。亨德利认为他和自己抢夺父亲的爱和特权。恩肖先生刚去世,他就将希斯克里夫赶到奴仆的队伍当中。他还嘲笑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关系,不失时机地拆散他们。在小说的第七章里,当光鲜亮丽的凯瑟琳从画眉山庄回家时,亨德利借此奚落希斯克里夫,嘲笑他说:“希斯克里夫,你上前来,像其他仆人一样欢迎凯瑟琳。”希斯克里夫痛恨亨德利,计划报复亨德利。希斯克里夫与埃德加・林顿同样处于冲突当中。埃德加是一位有钱、有教养的绅士,也想娶凯瑟琳。而凯瑟琳却是希斯克里夫的唯一伙伴,唯一在乎和爱的人,也是他的思想中心和感情的寄寓。在失去凯瑟琳之后,希斯克里夫完全失去了希望和对这个世界的容忍。种种冲突使得他最终奋起反抗,决意报复。
  二者作为他者的身份注定他们要与身边的人冲突。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情缘,希斯克里夫的低下地位、自由不羁性格都使得他们不容于当时的社会。但是弃绝情缘,就没有黛玉;文明的希斯克里夫只能存在于读者的假象当中。他们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四、二者的溃败
  黛玉和希斯克里夫都因为他者性最后失败了。宝钗的出现打破了她与宝玉之间的结合。一是因为宝钗有金锁,金锁上的四个字与宝玉的玉上的四个字惊人地匹配。中国人又深信“金玉良缘”之说,认为宝钗和宝玉才是天生一对。二是因为宝钗很受大家喜欢,也赢得了贾母的支持。“宝钗性格宽厚,为人大度,黛玉性格古怪……”。黛玉的异质性使得她孤立于大家,虽然宝玉爱她,但其他人都不喜欢她。由于金玉之说和家里人的支持,宝钗最后嫁给了宝玉。黛玉被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对妇女的美德要求击败,最终凄然地死去。
  虽然希斯克里夫的报复使他获得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所有财产,但他仍然失败了。因为他几近扭曲成了冷酷无情的人。为了报仇,他用尽了所有方法。他娶了伊丽莎白只是想谋取画眉山庄的财产。对自己柔弱、宠坏了的儿子,他一点也不爱,只是鄙夷。亨德利死后,他占有了呼啸山庄,对待亨德利的儿子就像当年亨德利对待自己一样。然而他的报复并没有让他好受,只是让他越来越痛苦。凯瑟琳因为他的仇恨和罪恶而死去。他最终失去了活在世上唯一理由,他的存在只是意味着无尽的痛苦。在与亨德利的较量中,他获得了呼啸山庄的所有财产,但与埃德加的对抗中,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再有人性。
  黛玉因无望而死,希斯克里夫最后变成了冷酷无情的人,两者都被击败了。对手看上去是宝钗和亨德利及埃德加,其实却是中国传统思想对女性美德的要求,以及所谓的文明社会。相对于强大的主流意识而言,他们的力量太渺小。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五、结语
  黛玉和希斯克里夫,一位是中国女性,一位是英国男性,表面上看他们截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他们生存环境的他者,都为主流社会不容与排斥,他们因此而遭受痛苦进而反抗,但最后都因渺小的力量而失败了。
  
  参考文献:
  [1]李新灿.女性主义关照下的他者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杨大春.现代性与他者的命运[J].南京社会科学,2001,(6).
  [3][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湖南:岳麓书社,2004.
  [4]Bronte,Emily.Wuthering Height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6.
  [5]Hawley,John C.(ed.).Encyclopedia of Postcolonial Studies.London:Greenwood Press,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