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探究”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地理教学实践的角度论述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环节,目的是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来使学生形成认识独立性,发现科学结论和行动方式,提高其解决地理问题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 困难 解决途径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美国著名科学家施瓦布(J.J.Schwab)倡导 “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和原苏联著名专家И.Я・列尔耐尔等人提出的“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都是强调在教学中遵循客观规律来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模式,即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求假设,再通过理论或实践对假设进行验证,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作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实践证明该模式是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之一,能够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一)注重探究问题的设计
巧妙的问题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新课标要求,创设恰当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产生探究意识,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又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益。
1.探究问题常见的类型。
地理学科问题探究活动在教学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教本中“单元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生活观察能力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能力。
②教本中每节“活动”。由学生自行制定探究方案,因此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有的侧重探究的某个方面(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活动”中要求学生比较我国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人口增长的特点,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有的则是探究较完整的知识内容(如:调查学校所在地两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份调查分析报告。)。
③利用未经过分析的图表资料引出探究问题。未经分析的原始图表资料没有给出现成的总结性答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从中发现不少新问题,帮助学生找出规律或知识点。
④对教材内容表述不深入,特别是与不同版本教材有一定抵触之处提出探究问题(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有附图及以下表述:“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被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沉积岩和变质岩是否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哪一种岩石最易转化成岩浆?……学生们的疑问数量增多,问题也会深入化。)。
⑤课外调查。通过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2.探究问题的发现。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模拟真实或类似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生成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地理学科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基础地位的自然地理中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自然地理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联系自然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3.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广度和深度。
探究问题的答案设计尽量不要是单纯课本内容的记忆和模仿,要兼顾多重性和单一性,要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设计的问题要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和学习兴趣,因此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广度和深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究思考,尤其是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将这类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却又无法解决,学生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内化知识。
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类题目:“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地球上一年内四季变化、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大气环流方向与现在有何不同?” “假如地球自传方向由自东向西转,则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与现在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墨守成规难以解决,这样就能点燃学生好奇求知、主动探究精神之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二)模式实施中注重师生角色的定位
1.教师角色由“主宰”变为“主导”。
探究活动不必完全在教师的“主宰”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按照新课标要求,发挥“主导”作用。因为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所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要刻意谋求的就不再是“主宰”课堂,而是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索实践活动指向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
2.学生的地位由“他主”变为“自主”。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独立或相互研讨,充分展现“自主”地位。通过问题或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应体现出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记忆、思维及操作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参与探索答案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按教师要求阅读、自学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观察各种直观教具(含电教音像信息)或有关演示实验;以从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引导探索、解疑释疑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探索尝试活动可表现为动脑思考、动口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可表现为动手操作过程,它伴随着师生及同学之间的多边思维交流活动。
3.加强学习小组协作,共同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地理学习小组一般由6―8人组成,每个小组先自主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题,然后各小组成员按照个人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来共同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当然同一课题小组之间也可以安排交流活动,这样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地理问题探究任务。
三、实施“问题―探究”模式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实施“问题―探究”模式的困难主要有:首先,高中地理课时较少,探究时间难以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精选探究内容,高效实施;其次,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低,这就要求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设计和要求,切忌一刀切;再次,教师在模式实施中要把握角色,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之前,自己应先学会“探究”,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情境,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充分思考;最后,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之间的关系,把各种教学模式有机的融合在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必修2.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И・Я・列尔耐尔.中学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