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荟

  摘 要: 职业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过程,而且要承担着对“人”的教育职责。信息技术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新课程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如何在信息技术这样特殊的课堂里真正地关注学生,本文作者结合学科教学实践,对这一个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以人为本
  
  如何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关注每一位学生?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并实践着。我认为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分层任务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多样化,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评价方式和谐化,关注学生的“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一节课上完,有的学生能迅速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并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而有些学生却不然。究其原因,学生水平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教师也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反思,应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考虑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首要条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凭着主观的意志和情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然而这些评价信息往往只局限于“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这样做”的表面言语,而无法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课堂,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很多教师认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课堂上会“浪费”不少时间,所以“好题目”要多讲、精讲,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在长远看来,却压抑了学生的潜力发展,有害无益。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会影响乃至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方向。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影响了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明确课堂上学习目标的引导者。由于各种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一元化的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引领学生多个不同的学习目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节课上,必须通过全面的思考、精心的设置、科学的实施、巧妙的拓展,才能构建一个理想的、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课堂。
  二、教学设计分层任务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渴望获得成功的权力,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着热切的期待。这样才能真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在教学设计学习任务时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使其任务具有差异性和拓展性。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电脑已成为普通家用电器。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到电脑,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教学书上的内容一直没有多大变化,总感觉“吃不饱”。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变不利为有利?我让他们做老师的小助手,帮助别人答疑解惑。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质得以发现,能力得到培养,素质有所提高,进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多数是以学生独立动手操作为主,学生有很多独立活动的空间,因此教学的差异性要比其他学科要来得多。我们要时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分类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取得成功,充满自信。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安全与防护中,可以设计层次不同的两个任务:一个是针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要防护?如何防护?并做一些防护的操作。对于操作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只要能知道为何要防护就可以了。这样,一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通过分层的任务设计,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程改革中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基于现实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教学方式多样化可以这样理解,即在一节信息技术课上,教学可能会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演示、讨论、操作、评价等,但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时间段中,全体学生还是使用相同的学习方式。当然也可以把教学方式多样化定位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方法,学习方式的运用也是多样化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进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喜欢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教学方式多样化对缩小学生之间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者学习有“长短腿”的学生,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很可能就是他们转变的机会。
  例如:在一些计算机课堂里,我们常见到老师以主人的身份,在屏幕上一次次向学生广播,学生则常会发出“不鸣之音”,表现出极度的反感心理。这种现象正说明了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主体,没有意识到他们也是独立的主体,需要尊重。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那会使课堂更加平等,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得到关注。
  四、评价方式和谐化,关注学生的“价值观”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成的部分,课堂上没有评价的活动将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在新课程中提倡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多元化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教学评价时要遵循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人交流协作的态度、学习的方式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每一个学生,寻找每一位学生的亮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也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展示语言的艺术,用多种充满赞赏的话语随时给予学生激励,如“你真会动脑筋”,“这位同学想法很好”,等等。另外,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对于学生反馈的评价信息,教师应积极吸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是新课程教育的主要思想,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把握住好自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充分把握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在信息技术这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通过它来指导我们课堂的教学实践,开辟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天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兴顺.新课程与教师共同成长.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