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学生的主体体验催化成为表达的需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研究背景:
  传统的写作理论认为,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就能让学生找到作文的源头之水 。看起来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种“观察说”不仅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而且难以见效。学生写不出好作文,常常归因于生活的単调贫乏 ,其实是一种误解。有些教师和家长以为带学生出去旅游,遍览祖国大好河山,就能解決作文的“源泉"问题,殊不知学生徜徉过名园古镇,秀美山水之后, 写起游记来仍然下笔枯涩,有搜肠刮肚之苦,对他们来说,游玩是快乐的,而写作是痛苦的。为什么呢?因为缺少一种写作的欲望和冲动——如果追寻下去,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山水景物缺少独特的审美体验。只有对生活有了自己的体验,写作才會是一项充満激情和创造的活动。
  课堂教学再现: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在八年级尝试了几次让学生“体验在先作文在后”的作文教学活动。
  一
  人教版八(上)有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朱自清在文中极尽细节描写,把父亲对儿子的爱揉进一系列的动作和几句嘱咐中,教读这篇文章时,学生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体会颇深,对“我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也印象颇深。为了能让学生们的体验变成文字,我在上完这篇文章后安排了一次同题作文,对象不拘于写父母,可以写自己生活中印象深刻的“背影”,当然要求学生学用细节描写增强感染力。大多数学生写了父母亲的背影,也有写环卫工人的,还有写家中宠物的背影的,这次的作文,明显质量有所提升,仅摘录精彩片段如下:
  “这一刻心里最软的那根弦突然被触动了,低头望向她,多么瘦小的背,却为我挡下那么多风雨。她用手支撑着腰,直起身子,步履蹒跚地往门外走去,而此时,这背影是那么熟悉又陌生,矮小而高大,似乎无坚不摧却又一碰就倒。十三年了,曾看过无数背影,唯独这个背影,让我觉得那么心疼。”
  “清晨的街道旁停着一辆垃圾车,旁边是一团伛偻的背影,那背影非常努力地扫拉着落叶和其它垃圾,那背影常年伴着恶臭给我们带来了洁净,那背影常年伴着劳累给我们带来美丽。”
  “走出房门,便看到了妈妈忙碌的背影,水流下来,流过碧绿的生菜,也流过她龟裂的手。看了多少年的背影,给了我多少年的温暖,看到它,我的心就踏实了,再一闭眼便能安然入睡。”
  二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作者中年之时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用极其自然质朴的语言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
  在教学中,我有意无意地结合实际对比同学们与母亲之间的交往和他们对母亲的感受:“很多时候,同学们不会注意到母亲对自己的爱,反倒是对她们的所谓的啰嗦印象深刻,每周回家总是那几句问话,每周送你们回校总是那几句交代,甚至有同学都知道母亲说了这一句,等着他的下一句是什么。”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认同。我继续煽情:“可是,你们知不知道,你们在校的日子里,她们对你们的牵挂?你们知不知道你们奋然转身之后有她们久久的注视?你们知不知道,如果可以,她们愿为你们受苦,甚至去死?”
  在学生有些感触后,我趁热打铁,声泪俱下地朗读了史铁生的纪念母亲的名篇《秋天的怀念》,再次对学生进行情感轰炸,然后水到渠成地布置他们一篇以自己的父母为写作对象的作文。平时作文水平好的学生当然满纸真挚,这次作文让我惊喜的是,连平时话语苍白,作文往往应付的学生都真情流露,令人感动。
  “母亲,我想要一滴水,而你却给了我一片海洋;母亲,我想要一朵云,而你却给了我一片蓝天。”
  “妈妈,谢谢你参与了我的每一步成长。我的世界里有红花绿树,种子是你用爱撒下的,我的世界里有朗朗晴空,阳光是你用爱编织的,因为爱,我与这温馨的世界相遇。。”
  “一双刚硬粗糙的手,撑起我们的幸福生活,一生要强的爸爸啊,不求任何回报,亲爱的爸爸,请收下我微不足道的谢意吧!”
  “我的母亲很笨,笨得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明明时间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她却不愿意放下心里的那份坚强,不愿意让我看到她的眼泪,她习惯了我的那份倔强,我也习惯了她的那份坚强。总有一天,当母亲放下坚强,我也会收起倔强,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三
  晚自习刚开始。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电影?
  生(异口同声):想!
  师:可是看电影同时有任务哦!
  生(有预感):该不会是要写观后感吧?
  师:知我者,你也!看一部好电影,写点感受也是应该的嘛!
  生:哎!
  生:一听说要写观后感,对影片的感觉就不好了,一定是老掉牙的教育片吧?
  尽管万般无奈,同学们还是带着“明天的语文课要写作文”的重担熄灯观看影片《少女穆然》。
  第二天课上——
  师:同学们,还记得影片中崔永元为张穆然录制的那一期“实话实说”的主题吗?
  生:当然记得,是“感受坚强”。
  师:那好,今天的作文就以影片内容为材料,以“感受坚强”为主题。
  学生就这样“逼于无奈”地又写了一次作文,没想到,上交的作文,可称篇篇有妙语,仅摘录如下:
  也就是前面埋怨写观后感老套的学生在她的文字中又说:“面对着穆然,我们木然了,我也知道我错了,我没有理由去轻视一个弱小的生命,因为支撑着她的是常人无法达到的坚强。”
  一位一度迷恋于网络游戏而置师长的教诲于不顾的学生这样写道:“曾以为小草是柔弱的,因为它承受不了季节的凋零,但不管怎样,它依然用柔弱的肩膀扛住了生命,也许这就是坚强。”
  一位失去母亲后沉沦不堪的学生说:“总期望太多的不平凡,总渴望耀眼的光芒,却在平凡的生命中迷失了方向,总埋怨生活给了我太多的忧伤,现在才发觉是自己太不坚强。”   教学反思:
  不用再多举例子,以上的文字已足够说明问题了。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平时写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经常脱离生活,或理解肤浅,或片面偏激,或无病坤吟,或应付了事的学生能有这样的生花妙笔呢?是他们一夜之间成熟起来了?当然不是 。那又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的启蒙期和青春期的心理体验最丰富深刻。初中生心理的敏感及情感的丰富细腻与成人已相差不多,再加上性心理的日趋成熟,使其内心更加微妙和难以自控 。当开始面对成人世界存在的复杂和艰辛时,他们望而却步,许多学生都产生过“不愿长大”的想法,但他们又希望“我已长大”早日得到认同,就在这个“不愿长大而又日渐长大”的过程中,他们在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原体验和再体验、主动体验和被动体验、自主性体验和依赖性体验,积极性体验和消极体验,其中不少体验足以铭记终生,有些体验犹如心灵的烙印一样,深刻地影响着个性及气质的形成。情境可以激活体验,这种体验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举前面的那次观后感再说说吧。影片?少女穆然?讲述的是北京中学生张穆然的真实故事,l5岁那年,当张穆然拿到中考成绩単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一度消沉,但她最终没有被病魔吓倒,她以积扱的态度配合治疗,她用微笑和乐现的精种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向往成为自己最喜欢的小说《荆棘鸟》中描绘的那样一只勇敢倔强的小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唱出绝响——令黄鹂与夜莺都觉得逊色的绝响。生活有快乐,也有遗憾,穆然的故事让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沉甸甸的。张穆然是学生的同龄人,他们之间有相类似的读书生涯 ,但张穆然那面対死神坚强闯关的精神让学生意识到自已平时所受的挫折的渺小,是电影给了学生自主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有了一吐为快的欲求,也就有了质量普遍较高的作文成果。有些学生后来说:“老师,看了电影后,即使你不叫我们写,我也是非写不可了 。”
  从这几次作文教学的结果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要有真的导引、善的渗透、美的熏陶,就是要关注那些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主題,如人性、人权,生存权、生命权、和平、民族解放等等,要把这些东西作为作文教育的基本底色和价值背景,使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居所、精神的家园、获得成长养料与理想力量的沃土。
  写作应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一种沉重。要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现出来,教师提供的题目就必须关注一下学生的需要与愿望 ,让他们一拿到到作文题目就有这样的感慨: “这个题目与我零距离,我喜欢它,看到它就像看到了老朋友,我有满肚子的话要和它们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写作的冲动,才能真正地快乐作文, 才能把表达当成一种需要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