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新转差教育手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茂林

  “差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其特定的条件,如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者不当的施教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先天智力发育状况等,都有可能导致“差生”出现,所以转差就成了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特别是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转变“差生”就不可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一、全面认识“差生”,摸清“差生”变差的原因。
  小学阶段出现的“差生”,一般分为“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低劣”的“双差生”;“理解力差,头脑迟钝,学习有困难”的“差生”。由于“双差生”头脑中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学困生”因无力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是: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对学习活动无兴趣、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持久,缺少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行为差生”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如文明用语、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礼貌礼仪、遵守公德等方面表现较差,没有责任意识;“学困生”还存在自卑、自闭、不自信等。
  初高中阶段除以上两类“差生”,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沉迷网吧、拜金主义及其它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上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年龄阶段,早恋等现象的出现又增加了许多“问题学生”,其表现为自私、叛逆、放纵、走极端,等等。
  无论哪类“差生”,他们多表现为个性品质、心理素养消极。没有明确理想,不思进取;不务正业,厌学;不遵规守纪,自制力差,等等。他们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情感脆弱,缺乏坚毅、忍耐;懒散,虚荣,好逸恶劳,缺乏勤劳、斗志;自尊心强,过于自我,叛逆,缺乏谅解、宽容与换位思考……
  二、对症下药,用爱心、耐心、恒心,促使“双差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差生”需要关爱,需要理解,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了。这种关爱理解不仅仅是工作需要、工作手段,更要用真情真心去浇灌、去浸润。
  1.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双差生”,而不把他们当作另类。
  有些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把“差生”和其他同学分开了,如:考试排名表中差生排在最后,还用其他有色笔标注出倒数几名来;不让“差生”参加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怕他们给班集体丢人;上课讨论发言不让他们参与,等等。这些做法实际是把“差生”当作另类,直接损害了“差生”的自尊心,贬低了他们的人格,只会让他们在“双差生”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的做法是鼓励“差生”积极参与班级一切活动,即使他们做得不够好,但是只要主观上努力了,这次比前一次有进步,就要给予赞扬。
  2.善于捕捉发现“双差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双差生”虽然行为习惯差,不能严格要求约束自己,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关键是教师如何及时捕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以鼓励肯定。我的做法是在班级中开展“发现同学优点”的活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求同学们自己找准对象,并有意安排班干部或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差生”,随时发现他们表现好的方面,有哪些优点,在卡片上记录下来,召开班会时进行宣读。对于“差生”的优点,有意加大渲染,给以赞扬,使他们同样享受学习生活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3.发现“双差生”犯错的苗头,及时予以批评纠正。
  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差生”,是每一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要努力去做的,重要的是及时发现他们犯错的苗头,并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中,而不是犯了错再批评、写检查、写保证书。所以在抓班务工作中,我经常把“差生”抓在手上,即使在我的视线之外,也有班干部特别关注。随时监控纠正“差生”的不良行为,严格要求他们,不给他们犯错的机会。
  4.能勇敢地接受“双差生”所犯的错误。
  即使未能预防住“差生”犯错,他们犯了错误,教师也要勇敢接受,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他们都是孩子。我的做法是:“差生”犯了错,不是向他们乱吼一气,而是静下心来,先从自己身上找毛病,工作中什么地方疏忽了,给“差生”留下犯错的空间,然后和犯错的同学分析犯错的原因,给他指出错误的严重后果,让他诚恳地接受批评并及时改正错误。
  5.学会和“双差生”交朋友。
  我经常创造一些机会和“差生”谈心,如:就如何抓好班级管理听一听他们的看法,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或找一些他们喜欢的话题来谈,老师有了什么烦恼的事也和他们说一说。同时也经常让他们到办公室来,帮老师打下手画画表格,老师画教学挂图时帮着递东西,不时还问问他的看法。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让“差生”感受到老师很重视他们,他们在老师心中占有一定位置,从而为他们的进步打气鼓劲,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使他们奋勇向前。
  6.充分发挥班集体在“双差生”转化中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努力做到:一是让“差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团队之中;二是让大家接纳并帮助他们共同进步。平时我有意让“差生”多为大家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如发放资料、帮助刊出板报、收缴作业等,使“差生”觉得他在班集体中的作用不小,同学们离不开他,使他自然融入集体之中。同时我还安排班干部或学习好的同学经常和“差生”一起写作业讨论问题,用优等生的良好行为品质来感染影响“差生”,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得到进步。
  三、拓展空间,扬长避短,点燃“学困生”自信的明灯,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享受精彩的学习生活。
  “学困生”是由先天智力因素形成的,他们无论是智力障碍型,还是天赋呈“隐性”,在学校教育中都表现为对知识理解能力差、接受速度慢、记忆不持久,导致学业成绩低劣。由于受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压力,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看着、守着,反复讲解、重复练习,希望通过“吃小灶”逼着学困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可是“填鸭式”的个别辅导,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如下做法。
  1.对“学困生”解“缚”,取消强迫性。
  对“学困生”解“缚”并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相反为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学困生”由于自身因素加上来自父母的压力,老师同学异样的眼光,身上背着沉重的包袱。在学习过程中尽管很努力,效果却不好。越是这样他们越是急于改变这种局面,效果越差,结果是一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放弃了努力而变得更差。为他们解“缚”,解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在学习技巧、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2.对“学困生”“因人而宜,因势力导”。
  有些同学学习数理化是一头雾水很吃力,可是他们的运动技能很强;有些同学写作文难如登天,可是他们在画画上很有天赋;还有些同学对所学的课程门门剃光头,可是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我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引入轨道,推一把,送一程”。
  “顺其自然”当然是摸准“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知道他“长”在哪里,能唱的让其高声唱,能跳的让其尽情跳。
  “引入轨道”是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又要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学困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向着自己的特长努力,而不是硬着头皮求同求全。
  “推一把”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发挥特长,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为他们介绍专业教师进行辅导,或指导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特长班,从基础抓起,练好基本功。
  “送一程”是随着学生走向高一级学校深造,教师一样要关心他、关注他,使其沿着前面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从而取得一定的成绩。
  3.扬长避短,点燃“学困生”自信的明灯。
  许多“学困生”由于考试成绩低劣,常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自卑,甚至自轻自贱。我的做法是扬长避短,在绘画比赛中鼓励绘画上有特长的“学困生”参加;在运动会上鼓励体育特长的“学困生”参加;在制作学具比赛中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学困生”参加;让他们用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争得荣誉,树立信心;让“学困生”的学习生活同样精彩。
  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将“转差”进行到底
  转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又不能信心不足,教育工作者需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努力。同时被转化的学生常常易出现反复,这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耐心、恒心,要注意反复抓、抓反复,既不能操之过急,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教师不能放弃所谓的“差生”,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转变一个问题学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意义更大。只要我们做到善待“差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差生”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545.htm